穆迪(Moody’s)近30年來首次調降了中國的信用評級,。
憑什么?
穆迪給出的主要理由是,,預期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和債務上升,,未來幾年中國的財政實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所以穆迪提出的風險點是一直不為外界所知的“驚天秘密”嗎,?它是否足以扭轉對一個國家經濟走勢的判斷,?
并非如此。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zhí)掌亞洲組合的盧克·斯帕吉奇向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穆迪強調的風險之前就已被市場充分關注,。”
該報同時引用了中國財政部的回應:穆迪高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低估了中國政府深化改革和擴大需求的能力,。
事實是,目前中國政府負債率低于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型市場國家水平,。另外,中國法律規(guī)定,政府不承擔國有企業(yè)債務,。
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駐香港的亞洲固定收益部門負責人盧克?弗勒利希(Luc Froehlich)也表示,,“中國最近收緊監(jiān)管,應該有助于為該國信貸市場去泡沫,,并有助于長期市場穩(wěn)定,。”
《金融時報》還注意到,,即使是在業(yè)內對中國看法一向更悲觀的惠譽(Fitch Ratings),,自2007年以來,一直維持著對中國的A+評級,,展望為“穩(wěn)定”,。而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最近一次下調中國評級還是在1999年。
惠譽主權評級總監(jiān)安德魯·芬內爾(Andrew Fennell)在穆迪調降中國評級后表示,,中國經濟增速,、主要經濟數(shù)據(jù)表現(xiàn)良好,在考慮到債務問題的前提下,,惠譽才選擇維持評級現(xiàn)狀至今,,不然,應是上調評級的幾率增大,。
“不認同”穆迪評級判定的并非只中國內地,。
穆迪以“與內地關系越來越緊密”為由,同時將香港長期信用評級由“Aa1”調低一級至“Aa2”,。
這一邏輯隨即被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斥為“純屬臆測,,缺乏理據(jù)支持”。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援引陳茂波的聲明指出,,內地經濟與香港關系非常密切,,但不認同穆迪“機械式”地評級下調。
聲明中舉例反駁說,,香港參與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推進國際合作,,有助香港的企業(yè)和人才進軍沿線更多國家,開拓新市場,,令香港經濟整體得益,。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向《聯(lián)合早報》分析預測,這次下調評級會令部分香港企業(yè)的借貸成本上升,,但對香港整體經濟影響不大,。
類似的事情還曾發(fā)生在美國?!度A爾街日報》回顧說,,2011年8月,標準普爾出于對美國一份預算協(xié)議的擔憂決定將美國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那是70年來美國首次遭遇此類評級下調,。標準普爾的此次行動震驚了市場,,批評人士紛紛抨擊該評級公司修訂后的主權債務標準。時任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指責標準普爾“嚴重缺乏知識”,。
到底誰占理,?外媒一貫的思路是:去看看市場的真實反映。
在穆迪下調中國信用評級的消息公布后,,最初中國投資者感到了不安,,股市當日早盤一度下跌,但隨后回升,。5年期國債收益率幾分鐘內從3.8%升至3.95%,,但到了中午已經回落至之前的水平。其他市場也未發(fā)生大的波動,。
大多數(shù)投資者表示,此舉不太可能產生重大影響,。信用評級下調并不會改變投資者看待中國市場的方式,。
瑞士聯(lián)合銀行的經濟學家說的更直接,“沒人為這件事著急”,。
美國彭博信息研究公司分析師給出的一個理由是,,它對中國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像對非常依賴外資的國家那樣大,。目前中國的外資約占GDP的12%,,而發(fā)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是30%。
英國路透社等外媒分析認為,,信評調降會導致中國國有企業(yè)海外舉債為國內投資融資的成本上升,,并可能限制一些外資基金將中國資產納入自己投資組合的能力,但這次下調并未真正擾亂中國債市和股市與全球資本市場不可避免的整合過程,。
路透社還援引法國巴黎投資新興市場固定收益副主管Jean-Charles Sambor的分析稱,,鑒于投資者已將債務負擔不斷加重的因素消化吸收,所以此次評級調降目前不太可能影響到外資對境內債的胃口,。
外媒還注意到后來發(fā)生的一個細節(jié):穆迪的態(tài)度已經悄悄發(fā)生“軟化”,,將對中國的展望評定從此前的“負面”調整為“穩(wěn)定”。
美國《華爾街日報》拋出另一個問題:被認為是“權威”的評級機構,,有沒有出現(xiàn)過誤判,?
答案顯而易見。
“金融危機爆發(fā)前,,三大評級機構曾授予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樂觀評級,,后來這些證券成為不良資產,引發(fā)了廣泛的損失”,《華爾街日報》回顧說,,金融危機過后,,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業(yè)務模式和評級行為飽受批評,外界呼吁對評級機構的盈利模式進行改革,。
經歷過金融危機,、歐債危機,評級機構又一度出現(xiàn)過度收緊姿態(tài),。
專業(yè)人士指出,,評級市場“壟斷”、仍采用著節(jié)奏緩慢的專門方法,、缺少跟蹤要素工具等原因,,使得評級機構在評估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的潛在風險時,確實存在缺陷和偏見,。
不過話又說回來,,兼聽則明。就像《金融時報》引用的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的說法,,“迅速上漲的杠桿所造成的風險,,即使沒有導致金融危機,也可能被證明是代價高昂的,?!边@事兒,就當做是給正在轉型,、仍在成長中的中國經濟,,一個善意的提醒,也好,。(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