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曹鍵:大運河與我
(通州運河,;攝影:杜智廣)
1985年9月,,年僅16歲的我,,懷揣著對大學生活的美好向往,,邁入了北京物資學院的大門,,從此我便與大運河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我清楚地記得入學報到通知上寫著:“北京物資學院地處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文化底蘊深厚......”我的大學求學之路便從了解通州開始,。
通州之名來源于“漕運通濟”。金朝建立后,,為了適應金朝版圖南擴加強統(tǒng)治的需要,,完顏亮決定遷都燕京。由于潞水在燕京城東部的潞縣,,經(jīng)由潞水運來的各種物資需要經(jīng)潞縣中轉(zhuǎn)后再運至燕京城,,鑒于潞縣的物資轉(zhuǎn)運樞紐地位,遂于同年升潞縣為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即通州在城市功能上主要服務于漕運。
通州古城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建設,,則是明代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下令孫興祖主持修建的,。史載:“通州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裨將孫興祖因舊址修筑,。”孫興祖修建的通州城在四個方位各有一門,,門各有樓,,在門樓上懸掛著名字,東曰通運,,西曰朝天,,南曰迎薰,北曰凝翠,。
明初修建通州城后不久,,尤其是燕王朱棣奪權以后,為了給遷都北平做準備工作,,保證將來遷都后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供給,,朝廷在京城及周邊建設了足夠的糧倉。在通州設有西倉,、中倉,、東倉、南倉四大糧倉,。
明英宗時期,,北部邊境屢受威脅,,甚至連北京也屢遭兵危,而作為倉儲重地的通州,,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如何保護糧草的問題,。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歷史上發(fā)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經(jīng)過此次兵危,,糧儲太監(jiān)李德主張修筑通州新城,保護通州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