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徐達下令建城是第一次大規(guī)模修筑通州城,,那么從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到景泰元年(1450年),,為應對戰(zhàn)亂而倉促修建的新城則是第二次修筑通州城。
由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修建的通州新城是在緊急情況下進行的,新城城墻不及舊城一半高,。于是,到了正德六年(1511年),,在巡撫都御史李貢的主持下,,開始了對通州城的第三次修筑,。
通過三次修筑,,通州城規(guī)模更加龐大,。而此后的重修通惠河,更是提高了通州在漕運中的地位,,使通州更加繁華,。
元代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到了元末明初,,由于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日漸荒廢,鑒于此,,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吳仲向嘉靖皇帝建議重修通惠河。疏浚工程于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四日開工,,五月二十二日竣工,,歷時三個多月。重修后的通惠河在通州境內(nèi)沒有沿用元代的河道,,而是利用了金代閘河故道,,至通州城北匯入北運河。自此,,通惠河河口由張家灣移到通州城的東北,。
通州新舊城的合二為一,則是在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總督方觀承請朝廷重修通州城,拆掉舊城的西墻,,將新城和舊城合二為一,。
在歷史的故紙堆里,看到了一份繪制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的通州城池圖,。圖中的通州依水而建,,以北運河、減水河為主的河流圍繞在古城四周,,古城四周建有城墻,,城內(nèi)建筑帶有濃重的漕運風格,眾多的衙門均與漕運有關(guān),。城北有高聳入云的燃燈塔,,正如清代詩人王維珍所描繪的:“云光水色運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認通州,。”至此,,明清通州城形制最終被固定下來,。
從通州城的變化可以看出,明清通州城的修建和完善與保護通州糧倉有直接關(guān)系,,也可以說通州因大運河而得名,,通州城也因漕運而興盛。過去,,通州地區(qū)流傳這樣的民謠:“通州城,,好大的船,燃燈寶塔做桅桿,。鐘鼓樓的艙,,玉帶河的纜,鐵錨落在張家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