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位于固原市境內六盤山巔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資料圖片)
圖②位于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內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新華社記者馮開華攝
隆冬六盤,,滴水成冰。走進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zhèn)單家集村,,記者推開一扇布滿彈孔的門板,,屋內桌子上保留至今的舊鐘表見證了一個在當地家喻戶曉的歷史時刻。1935年10月,,毛澤東在單家集陜義堂清真寺,,與阿訇馬德海促膝長談?!皢渭壹乖挕狈N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歲月如歌,滄海桑田,。無論是單家集夜話的燭光,,青石嘴戰(zhàn)斗的槍聲,還是將臺堡紅軍大會師的歡騰,,這段歷史鑄就的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寧夏各民族群眾的血脈中,。
六盤山上紅旗招展
山勢險要,溝壑縱橫,,盤旋曲折,。沿著盤山路蜿蜒前行,記者驅車來到六盤山腳下的一個村鎮(zhèn),。街上車水馬龍,,店鋪林立,不遠處的清真寺前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這就是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zhèn)的單家集村,。”西吉縣文化館館長劉成才說完就介紹起六盤山來,,“這是中央紅軍長征途經的最后一座高山,。”
1935年9月20日,,北上的紅軍一,、三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在甘肅岷縣哈達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并根據革命形勢作出了聲東擊西,、佯攻天水,,北上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戰(zhàn)略方針。10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所轄三個縱隊7000余人兵分兩路繼續(xù)向陜北挺進,。為了阻止中央紅軍北上,敵人調重兵在六盤山一帶重重設防,。10月7日,,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毛澤東運籌帷幄,,果斷指揮紅軍翻越了六盤山,。
“‘一夜話’‘一戰(zhàn)役’‘一首詞’‘一會師’勾勒出了六盤山的紅色歷史記憶?!惫淘形h史研究室副主任蘇明珠說,,“一夜話”是指1935年10月5日夜,毛澤東拜訪阿訇馬德海,,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闡明黨和紅軍尊重回族習俗,倡導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平等等政策,;“一戰(zhàn)役”是指紅軍向六盤山挺進途中,在青石嘴打的一場迂回殲敵的勝仗,;“一首詞”是指毛澤東在六盤山主峰即興吟出的《長征謠》,,經潤色修改后即著名的《清平樂·六盤山》,發(fā)出了“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豪邁感嘆,;“一會師”是指1936年10月22日和23日,紅二,、紅六軍團分別在將臺堡,、興隆鎮(zhèn)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勝利之山青史留名
很多來六盤山的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說六盤山是勝利之山,?
“其一,,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從此紅軍擺脫了國民黨重兵的圍追堵截,。其二,,將臺堡紅軍大會師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其三,,甘南臘子口戰(zhàn)役后,,紅軍領導層對下一步向何處去的思路不太統一,毛澤東在哈達鋪的戰(zhàn)利品中發(fā)現一份《大公報》,,從中獲悉陜北紅軍和根據地仍然存在,。毛澤東果斷決定紅軍翻越六盤山,向陜北蘇區(qū)匯聚,。革命實踐證明,,這條道路果然使紅軍實現歷史性轉折,走向了勝利,?!睂幭幕刈遄灾螀^(qū)黨委黨史研究室文獻編輯處處長薛志達說。
六盤山既是勝利之山,,更是紅色之山,。走進將臺堡的三軍會師紀念館,人們都會在展廳“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紅色條幅前佇立觀看,。1935年8月15日,,由程子華、徐海東率領的紅二十五軍一到單家集就宣布“三大禁令、四項注意”,,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住在王河村的一名紅軍傷員,發(fā)現當地馬鈴薯品質高,,于是手把手教村民做粉條,,從此這里有了致富產業(yè)。直到今天當地人還親切地稱粉條為“紅軍粉”,。劉成才說,,紅軍與少數民族兄弟結下堅如磐石的友誼,民族團結注入了我們的紅色基因,。
擺脫貧困山川巨變
寧夏南部的六盤山區(qū)山大溝深,,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也是寧夏扶貧的主戰(zhàn)場,。
幾十年來,為了幫助老區(qū)人民擺脫貧困,,國家作出東西部協作扶貧的重大決策,,先后實施“三西”地區(qū)農業(yè)建設等重大項目;寧夏各級黨委,、政府發(fā)揚長征精神,,把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群眾脫貧致富放在心上,強力推進“千村扶貧”開發(fā)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幾十年后,今天的寧夏六盤山區(qū)已脫胎換骨,,舊貌換新顏,。
“近些年,不僅是單家集,,整個興隆鎮(zhèn)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吉縣興隆鎮(zhèn)黨委書記慕夙介紹說,,全鎮(zhèn)3000多戶村民大力發(fā)展種植養(yǎng)殖業(yè),,戶均10畝青貯玉米、5頭牛,,外加發(fā)展商貿物流,,截至2020年,戶均年收入已過萬元,,25%的農戶家買了小轎車,。
在興隆鎮(zhèn)王河村,,村民馬正龍告訴記者:“我們祖孫三代人都靠制作‘紅軍粉’養(yǎng)家糊口,一年能賣近500噸,,凈收入能達到20萬元,。我們村直到現在都很感激當年紅軍為我們留下這門手藝?!?/p>
“在六盤山紅色文化的激勵引領下,,當年紅軍所到之處已發(fā)展成為西北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基地,,50萬畝冷涼蔬菜暢銷廣州,、香港,‘六萬閩商支寧來’建成的各類閩寧產業(yè)園欣欣向榮,?!睂幭幕刈遄灾螀^(qū)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說,,自上世紀80年代啟動生態(tài)移民和脫貧攻堅工程以來,,已累計搬遷110多萬人,當地貧困發(fā)生率實現大幅下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許凌拓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