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行前,第27集團軍某團官兵面對黨旗發(fā)出“堅決服從命令”的莊嚴誓言,。
凌晨的冀中平原,,寒夜籠罩的城鎮(zhèn)還在沉睡,,地處石家莊的一座軍營卻已經(jīng)醒來,。
微弱的路燈下,,裝車,,列隊,升旗,。當《義勇軍進行曲》劃破漸亮的晨空,上千名全副武裝的官兵,,齊刷刷地抬起右手,,向五星紅旗敬禮,向這座營盤告別,。
按照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成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diào)整的軍級單位,。這一天是2015年12月27日,,最后一批人員裝備離開駐地的日子。
跑步出列的那一刻,,軍長薛愛國覺得自己的雙腿格外沉重,,一向高亢有力的聲音飽含深情——
“首長同志,陸軍第27集團軍向新營區(qū)機動前準備完畢,,請指示!”
“出發(fā),!”專門趕來送行的時任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鄭傳福話音剛落,,薛愛國的眼淚便奪眶而出。這淚水,,是對相守46年駐地的依依不舍,,更是對改革強軍的熱切企盼。
人生自古傷離別,。道路兩邊,、小樹林里,站滿了離退休干部,、官兵家屬和孩子,,他們一邊遠遠地目送,一邊默默地擦拭著眼角,。
7時27分,,隨著第一輛車駛出營區(qū),一條鋼鐵長龍蜿蜒向西,,朝著幾百公里外的晉中某地駛?cè)ァ?/p>
沒有鑼鼓歡送,,沒有警車開道,他們走得悄無聲息,,他們走得毅然決然,。
千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相隔那么多年,,這支英雄部隊“露宿街頭不擾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沒有改變——
營盤可以變,傳統(tǒng)不能丟
66年前,,上海街頭的一幕震驚了世界——
1949年5月的一個清晨,,當激戰(zhàn)的槍聲漸漸平息,上海市民推門出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一夜之間馬路上睡滿了全副武裝的解放軍戰(zhàn)士,。
打了勝仗,,攻占了城市,卻能恪守軍令露宿街頭,,不入戶,、不擾民,秋毫無犯,,這就是當年的27軍,。
66年后,這一幕又出現(xiàn)在石家莊街頭——
2015年12月2日,,一紙命令傳來:第27集團軍領導機關和直屬分隊移防山西,,限2016年1月5日前騰空營區(qū),交給新成立的陸軍某部,。
橫跨2省3市,,涉及數(shù)千名官兵、千余臺裝備,,這個家該怎么搬,?
按說這么大的陣仗,封路限行師出有名,,即使軍地聯(lián)合舉辦歡送儀式,,也在情理之中。
“營盤可以變,,但傳統(tǒng)不能丟,!”集團軍黨委決定按作戰(zhàn)行動標準組織搬遷,明確要求無論摩托化行軍還是鐵路運輸,,都必須在暗夜或周末進行,,最大限度減少對駐地民眾工作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干擾。
2015年12月14日深夜,,第一批人裝離營,,廣大市民全然不知;23日凌晨,,第二批繞城而過,,值勤交警以為部隊正常拉動,。非但他們沒有察覺,就連駐地黨政領導也毫不知情,,直到集團軍領導主動前來告別,,他們才第一次聽說。
千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相隔那么多年,,這支部隊“露宿街頭不擾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沒有變,,聽黨指揮、服從大局的紅色基因沒有變,。
這“無聲”的背后,,彰顯的是忠誠。改革,,勢必產(chǎn)生利益得失之慮,,更何況官兵們將要離開的,是一座駐守近半個世紀,、現(xiàn)有70%以上干部士官安家置業(yè)的城市,?
作訓參謀王顯明就面臨這樣一個難題:搬遷要騰退部分公寓房,而他家就在此列,。當時,妻子剛生完孩子才20天,,按照她老家的風俗,,坐月子須滿百日方可出門。
搬還是不搬,?接到通知當天,,岳母便打來了電話:“兒啊,你不能跟組織反映一下嗎,?就算到孩子滿月也行?。 ?/p>
王顯明何嘗不明白這些,,但轉(zhuǎn)念一想:改革進入攻堅期,,如果每個人都向組織提要求,這改革如何進行得下去,?他最后拿定主意,,耐心說服了岳母,堅決搬,、馬上搬,。
“當兵這么多年,,服從命令已成習慣了?!被貞浧甬敃r的情景,,王顯明讓記者見識了什么是軍人的雷厲風行:第二天,他把家里的物品打包運走,;第三天,,冒著寒風把還在月子中的妻子送回娘家;第四天,,就向營房部門交了鑰匙,。
集團軍裝備部工化裝備處處長孫海東遇到的情況,也頗為棘手:兩地分居15年的妻子喬春燕,,去年底費盡周折在石家莊找到了工作,,眼看小日子越來越有滋味,可他這個當丈夫的又要離開了,。
今年43歲的孫海東,,此前經(jīng)歷過兩次我軍改革,5年間換了2個單位,、3個崗位,,離家越來越遠,妻子只好“以不變應萬變”,,扎根在老家臨汾,,直到2013年才辦理隨軍手續(xù),一家團聚的時間剛滿2年,。
走還是不走,?面對記者采訪,他當時糾結的心境仍清晰寫在臉上,?!翱墒牵斓紫履挠胁蛔鰻奚母母锇,??”孫海東憨憨一笑,講起了怎么給妻子“掏心窩子”:“軍隊改革是為了能打勝仗,,大家小家都是受益者,。你看,經(jīng)過這些年的改革,,我從一名地方大學生成長為團職干部,,你臉上也有光啊,!現(xiàn)在為了改革,,我們再分居幾年算什么呢,!”
通情達理的妻子笑了,孫海東心里懸著的“石頭”也落了地,。
一家之難,,折射眾家之難;一人所盼,,反映國人所盼,。在這次移防搬遷中,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魏志忠既打先鋒,,又忙善后,,類似的事經(jīng)歷太多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在改革大考面前,,沒有思想波動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但集團軍上下沒有一個人發(fā)牢騷,、撂挑子,,計較個人得失?!?/p>
在集團軍移防搬遷動員部署會上,,軍長薛愛國的一番話對官兵觸動很大:“我們天天想改革、盼改革,,現(xiàn)在改革真的來了,,我們必須以絕對服從的實際行動,體現(xiàn)對黨的絕對忠誠,。是第27集團軍的人,,就要當好英雄部隊的傳人,再打一場改革的‘長津湖之戰(zhàn)’,!”
1950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官兵冒著-41℃的嚴寒,,在眾多官兵嚴重凍傷情況下,,于朝鮮北部長津湖惡戰(zhàn)10晝夜,全殲美軍“北極熊團”,,一舉扭轉(zhuǎn)了朝鮮戰(zhàn)局,。
不同的年代,同樣在冬天,;兩次不同的軍事行動,,需要的卻是同一種政治品質(zhì)。
“撤并降改聽黨的,,進退走留看我的”“黨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發(fā)”“決不講價錢,、決不打折扣、決不搞變通”……穿越時空,、本色不改的第27集團軍官兵,,以“聽黨話、跟黨走”的赤膽忠心,,義無反顧地投入改革洪流,。
1949年解放軍進入上海后,不擾市民,露宿街頭
部隊搬遷搬什么?集團軍黨委立下“不損壞營區(qū)一草一木,,不帶走一件營產(chǎn)營具,,不留下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的移交鐵規(guī)——
取舍有大義,交留見丹心
移防搬遷全面啟動,,考驗接踵而至,。
部隊搬遷搬什么?移交交什么,?積攢近半個世紀的厚實家底如何取舍,?這些移防命令中皆未明確的具體事項,匯集成一張考卷,,擺在集團軍官兵面前,。
在集團軍政委薛凝冰看來,這是一場改革大考,,更是一次政治大考,,一舉一動都要接受忠誠考問,一兵一卒都要擁護支持投身改革,,一人一事都要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
帶走,還是留下,?清理賬目,,集團軍戶頭上還有一筆5100多萬元的余款,這是上級下?lián)艿臓I房防震加固專項經(jīng)費,。照理說,,上級機關撤銷了,部隊移防了,,這錢也可跟著走,。但黨委一班人分析認為,新組建的陸軍某部可能更急需,,便分文不少地移交了,。
留下,還是帶走?指揮樓里,,一套歷時5年,、耗資數(shù)千萬元建設的指揮控制系統(tǒng),,凝聚了集團軍黨委班子的心血,。一旦交出去,整個部隊的信息化建設就要從頭開始,。與此類似的,,還有2014年建成的集電視臺、政工網(wǎng)于一體的政治工作信息中心,,這兩件“寶貝”同樣可以拆機運走,,但考慮到陸軍某部工作需要,都原封不動地留下了,。
他們留下的,,何止于此。
集團軍副政委李崗的父親李宗安,,是第27集團軍的一名老兵,,經(jīng)歷過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硝煙和我軍歷次編制體制調(diào)整,不知見證多少次陣地交接,、營區(qū)移交,。這位88歲的老人記得,無論哪一次,,這支部隊都能做到愉愉快快地交,、完完全全地交、干干凈凈地交,、安安全全地交,,他相信這一次,也絕不會例外,。
“不損壞營區(qū)一草一木,,不帶走一件營產(chǎn)營具,不留下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崩顛徃嬖V記者,為確保陸軍某部按時入駐,、順利開局,集團軍黨委給自己立下了這3條“移交鐵規(guī)”,,傳統(tǒng)和作風一如當年,、勝似當年。
這是一次不留死角的全摸底——為了給陸軍某部交一本“明白賬”,集團軍組織專人對營院143棟營房,、31000多件營產(chǎn)營具,、2673件裝備器材等反復核實,逐類登記造冊,。記者在集團軍善后辦看到,,單是各種圖紙、表格和賬本,,就裝滿了6個整理箱,,摞起來有一人多高。
這是一場問題清零的殲滅戰(zhàn)——集團軍成立專門工作組,,先后8次協(xié)調(diào)政府部門,、26次約談當事人,徹底解決軍部大院土地證辦理,、門面房租賃項目清理,、傷病殘人員移交、涉法涉訴等11個歷史遺留問題,,為陸軍某部免除了后顧之憂,。陸軍某部一位領導感慨地說:“這些問題都是久拖不決的‘硬骨頭’,第27集團軍竟然一次性地啃下了,,支持改革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代價之大,,可以想見,。”
這是一種服務大局的高境界——集團軍主動了解陸軍某部需求,,投資130余萬元改造廢棄的招待所,,騰出66套公寓房;鑒于陸軍某部機關人員編制多,,他們專門聯(lián)系有關廠家,,特意按原來樣式添置了100多套辦公桌椅;全面檢修營房庫室,、線路管道和營產(chǎn)營具,,確保營院美、燈光亮,、水電通,、屋子暖、物資全,,使來人拎包即可入住,,放包就能工作,。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為陸軍某部留下了一支400余人的保障隊,,涵蓋值班,、政工、勤務,、醫(yī)療,、生活各個方面,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加班加點、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僅舉兩例:為了給陸軍某部機關移交一座干凈整潔的營院,,他們進行了最后一次衛(wèi)生大清掃,光是樹葉就運走127車,,還按每車40元付了環(huán)保費,;負責警衛(wèi)執(zhí)勤的防化營,一次出哨就是70多名官兵,,平均每人每天要站4班崗,。盡管如此,他們還主動承擔了繁重的公差勤務,。
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記者穿行石家莊營區(qū),,這里物依舊,、人已非,所見所聞令人感嘆,。
“除了作戰(zhàn)裝備和攜行物資,,他們把能留下的都留下了?!标戃娔巢空尾恐魅昔斒绖俑嬖V記者,,“我這個辦公室原來就是第27集團軍政治部主任的,桌椅,、沙發(fā),、茶幾、資料柜,、空調(diào),、飲水機一應俱全,就連掛鐘,、臺歷,、筆筒也沒帶走,。”
在作戰(zhàn)值班室,,陸軍某部副參謀長唐寧正在組織系統(tǒng)調(diào)試。唐寧介紹說,,指揮信息系統(tǒng)是一支部隊的神經(jīng)中樞,,任何單位都不會輕易將其轉(zhuǎn)給他人。為使陸軍某部一成立就能對所屬部隊實施指揮,,第27集團軍把所有的信息系統(tǒng)都留下了,,而他們自己卻要從零開始、重新再建,,表現(xiàn)出令人敬佩的高風亮節(jié),!
把方便讓給他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第27集團軍所做的一切,,被人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陸軍一位領導不由感慨:“第27集團軍在營房移交中該做的工作做了,,能做的工作做了,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也做了,?!标戃娔巢炕I建指導組上交的報告中特別提到:“第27集團軍做了大量工作,作出很大犧牲,,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集團軍領導說,,作為軍人,,能在有生之年趕上一次對國家、民族,、軍隊的未來真正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改革,,能夠在一位雄才偉略的統(tǒng)帥號令下,從一個營盤來到另一個營盤,,從一個崗位走向另一個崗位,,甚至經(jīng)過30萬裁軍,還能繼續(xù)穿著軍裝,、站在軍旗下,,無疑是一種幸福,。
軍人幸福觀的升華,前提是自我否定的誠實和果敢:如果不這樣,,改革就不能推進,,軍隊就不能打贏。正因為如此,,當集團軍領導機關和分隊搬遷至山西某地一片老舊營區(qū)時,,他們面對的條件環(huán)境越艱苦,改天換地的斗志激情就越高揚,。
先戰(zhàn)備,,再辦公,后生活,。為確保指揮控制不斷線,,集團軍領導寧可自己住辦公室,也要構建功能完備的作戰(zhàn)值班信息系統(tǒng)——
白手開新業(yè),,陋居另起家
新營區(qū)條件環(huán)境到底有多艱苦,?
印象中的石家莊營區(qū)是這樣的:整潔的營房、漂亮的綠化,、完善的設施,、便利的辦公生活條件……
但在這里,目之所及,,是窄小的營院,、低矮的營房、斑駁的墻壁,,就連剛剛清掃出來的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辦公桌更為簡陋,,大部分是由舊木板,、鋼管和角鐵拼裝而成,或者是從舊貨市場淘來的,。
采訪中,,記者聽說這樣一個細節(jié):20多天前,上級機關工作組前來考核干部,,布置會場時,,從黨委會議室找到各業(yè)務處室,竟然湊不齊6把顏色,、樣式相同的椅子,。
這個營區(qū)原來駐守著某旅7個營,清一色是連隊的宿舍,、連隊的食堂,、連隊的操場,,如今搬進來一個集團軍機關和直屬分隊,頓時顯得十分局促簡陋:指控系統(tǒng)沒有,,需要新建,;戰(zhàn)備庫室太小,需要擴建,;辦公場所缺乏,,需要再建;水電線路老化,,需要改建……
由于沒有足夠的住處,集團軍部門以上領導全部住在辦公室,。記者推門一看,,一個鐵架子鋪上一塊硬木板,就是一張行軍床,。軍長薛愛國身高一米八五,,躺在上面顧頭不顧腳,只好在床尾接上兩條板凳,。
不過,,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走進由坦克二營學習室改造的集團軍作戰(zhàn)值班室,,記者終于感受到了軍營的信息化氣息:滿墻的巨型屏幕,、齊全的指揮席位,有線,、無線,、網(wǎng)絡、光纜各種通信手段全面覆蓋,,接哪哪通,、叫誰誰到……信息化處處長張鋒利介紹說,別看這里的面積只有原來的一半,,但功能一點沒降,、要素一個不少。
其實,,為確保指揮控制不斷線,,早在正式移防搬遷之前,集團軍先遣組就已經(jīng)來到了這里,,他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構建作戰(zhàn)值班系統(tǒng)。
營區(qū)毗鄰大寨,。1953年,,大寨村黨支部組織村民向窮山惡水宣戰(zhàn),,先治坡、后治窩,,他們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镢頭,、兩個籮筐,,用10年時間徹底改變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落后局面。
歷史的天空,,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半個多世紀后,這個集團軍黨委也喊出了幾乎同樣的口號:“先戰(zhàn)備,、再辦公,、后生活”。
入駐第二天,,他們便在營區(qū)升起了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寒風冷雪中,官兵們戰(zhàn)天斗地的激情被空前點燃,。
安營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大家甩開膀子,,沒日沒夜地干,最多時營區(qū)里有18個地段,、1000多人同時施工,。后勤部助理員郭健一天到晚忙于整修食堂,顧不上家,,岳父病重去世,,也未能及時趕去見最后一面。
建設趕進度,,訓練不停步,。新年開訓,集團軍機關人員全部披掛上陣,,軍長,、政委帶頭打響第一槍。緊接著,,集團軍組織五級軍事主官能力集訓,,突出聯(lián)合作戰(zhàn)內(nèi)容,為參加戰(zhàn)區(qū)年度演習做準備。春節(jié)期間,,他們同樣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先后進行了3次戰(zhàn)備緊急拉動演練,。就在記者采訪期間,,集團軍信息系統(tǒng)裝備綜合集成訓練又開始了,正可謂快馬加鞭,、時不我待,。
改革考驗著每一名官兵。記者驅(qū)車從集團軍軍部前往百公里外的所屬某炮兵團采訪,,正趕上戰(zhàn)士們操課,,訓練場上龍騰虎躍。
同行的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向健介紹,,在部隊移防中,,這個團從城市搬到了山溝里的廢棄營區(qū),他們稱得上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干凈的路面,、明亮的門窗,、溫暖的宿舍、整潔的車炮場……如果不是有人提示,,很難相信在一個多月前,,這里還是門窗盡壞、垃圾成堆,、滿目瘡痍,。
副團長陸向鋒是背著睡袋、鋪蓋卷和干糧帶隊來到這里的,。時值歲末,,氣溫降至-26℃,天寒地凍,,一個鎬頭砸下去,,只能刨出雞蛋大小的坑。高價雇來的一些農(nóng)民工見狀,,立馬打了“退堂鼓”,。
“你們不干,我們干,!”陸向鋒指揮官兵多路出擊,。班長李松叫上幾名戰(zhàn)友,把整個營區(qū)釘門窗的任務全包了,。他們每天在室外高空作業(yè),,最后胳膊腫得抬不起來,,手都凍裂了。說起打掃衛(wèi)生,,上等兵李文舉自稱“開了眼界”:由于灰塵太大,,口罩根本不管用,逼得大家戴上了防毒面具,;清理縫隙里的碎玻璃,,戴手套根本撿不起來,只能光著手摳,,人人滿手都是血口子,。
采訪中,記者聽說了太多這樣的故事:為了爭任務,,導彈連連長陳玉柱主動提前歸隊,,退掉了去度蜜月的機票;為了搶進度,,副團長陸向鋒帶隊連夜鋪設光纜,,凍壞了雙腳;為了趕工期,,團政治處主任丁兵高燒不下火線,,累出了肺炎;為了讓官兵睡個舒坦覺,,團長陳太輝把鋪蓋卷搬進班排宿舍,,挨個屋體驗室溫……
團政委高安棟告訴記者,凡此種種看似都是小事,,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全面深化改革和部隊移防搬遷一樣,都講究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如果哪一環(huán)斤斤計較,、拖拖拉拉,沒有按計劃按節(jié)點按質(zhì)量完成,,我們就很難打贏這場攻堅戰(zhàn),。
正說著,我們走到一條新整修的道路中間,。兩側(cè)的櫥窗里,,掛滿了營區(qū)面貌今昔對比的圖片。在“艱苦奮斗堪稱楷?!钡念I導題詞旁邊,,記者看到一行遒勁有力的大字——“天翻地覆慨而慷”。
是啊,當改革真的來臨,,坊間的一切所謂質(zhì)疑和擔心都顯得那么蒼白,。因為,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到處都噴涌著強大正能量,,正如一個集團軍離開了,她會把豐厚的財富留給后來人,;一群拓荒者到來了,,他們又在另一片熱土創(chuàng)造新的傳奇……
告別的時刻到了,此時營區(qū)廣播聲響起,。記者的耳畔,,傳來那熟悉的旋律——
“準備好了嗎,士兵兄弟們,,
當那一天真的來臨,。
放心吧祖國,放心吧親人,,
為了勝利,,我要勇敢前進……”
那一天真的來了,陸軍第27集團軍經(jīng)受住了改革大考,;那一天真的來了,,期待更多的官兵像他們一樣,向黨和人民交出優(yōu)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