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刊解析中國南海“超級艦隊”:有4艘不沉“航母”
參考消息網(wǎng)8月3日報道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8月號發(fā)表題為《南中國海的4艘不沉“航空母艦”》的文章,,作者為平可夫,,編譯如下:
2015年,,中國以空前速度在南中國海填海,、進行軍事部署,修建4座大型軍用機場,,每一座軍用機場的跑道都達到2700至3000米,。4個島礁上修建的4座機場就是不折不扣的不沉“航母”。從永興島填海,、部署紅旗-9地對空導彈,、進駐殲-11、空警系列,、運-8系列巡邏機的動向看,,這樣的前沿化軍事設施,會進一步向南方擴展,,今后在未來的7座填海島礁上,,也可能進行類似的部署。
接近3000米的跑道說明,,4座不沉“航空母艦”是超級型的,,能夠起降大型運輸機、轟-6K轟炸機,,注意這4座機場的周邊,停機坪的面積相當之大,,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充,,戰(zhàn)爭時期,極有可能是每個機場進駐一個航空旅的標準,。中國空軍團改旅之后,,一個殲-10飛行團從28架戰(zhàn)斗機拓展到30架,變成旅,。一個殲-11重型殲擊機團的標準部署數(shù)量是24架,,今后是否可能進一步擴充,?
僅僅在過去4年,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動作很大,,目的何在,?其一,漢和分析過,,當然是為了建設有效管控的防空識別區(qū),,需要各種飛機支援,此外還需要水面艦的快速增援,。其二,,為了有效控制南中國海水上通道,防止東盟各國進一步搶占,。但是,,如果僅僅是第二個目的,有理由如此大興土木嗎,?周邊所有的南中國海國家都沒有強悍的海上,、空中力量。因此,,中國建設南中國海4大不沉“航母”的真正動機,、目的,需要進一步推敲,。
在過去20年來,,隨著中國軍事裝備的改善、國際關系,、兩岸關系的變化,,中國“軍事斗爭想定”的內(nèi)容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例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內(nèi)部文獻提到的“軍事斗爭準備”,,多數(shù)甚至承認臺灣軍隊擁有制空權,、制海權。登島作戰(zhàn)“軍事斗爭準備”是在劣勢裝備條件下進行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縱深海上封鎖論”的提出,,即通過“沒收臺灣勢力的資產(chǎn)方式,尤其是能源運輸工具,,迫使‘臺獨’勢力幻想破產(chǎn)”,。
意思就是說:一旦開戰(zhàn),在南中國海上,,解放軍海軍可以實施大縱深的遠距離海上封鎖,,扣押臺灣油輪,達到迫使臺灣收手的政治目的。這當然是我們的解讀,。但我們相信這一解釋是正確的,,是中方的原意。
這是中國的軍內(nèi)文獻,,頻繁地把南中國海與對臺斗爭準備聯(lián)系起來的最主要議題,。
再有,“抗強敵軍事介入的軍事斗爭準備”的一系列想定中,,尤其談到了“戰(zhàn)區(qū)隔離”的重要性,,這一原始想定,實際上是來源于第一次俄車臣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被中國軍隊廣泛討論,。這些文獻中,尤其分析了強敵航母增援的路徑,,包括南中國海北上,,日本南下,從本土直接進入臺海戰(zhàn)區(qū),。實際上,,1996年的臺海沖突,兩艘美軍航母中的一艘,,就是經(jīng)由南中國海進入臺灣近海的,。
在了解了以上2種“軍事斗爭準備”和想定之后,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在南中國海建設4個“不沉的航母艦隊”的真實動機,,還是為了“對臺軍事斗爭準備、大縱深海上封鎖,、戰(zhàn)區(qū)隔離,、抗擊強敵航母介入”的需要。否則,,對抗弱小的周邊國家不需要這樣做,。
因此,南中國海上的不沉航空母艦的建設,,當然擁有諸多的考慮,,但首要的因素,我們認為還是中國的“對臺軍事斗爭”,。軍事上的動機如下:
1.4艘不沉的“航母”,,集結(jié)至少4個航空旅,接近120架各類殲擊機,,數(shù)量上,以一個美軍航母戰(zhàn)斗群大致部署40架F-18E/F戰(zhàn)斗機的規(guī)模看,,中國的4大不沉“航母”相當于3個美軍航母艦隊的戰(zhàn)斗機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