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軍向美國采購兩艘二手派里級巡防艦,將于3月舉行移交儀式。這兩艘巡防艦原訂艦名“銘傳”與“逢甲”,,但因有綠營“立委”反對,,可能在接收前夕再度更名。到底臺海軍的軍艦是如何命名的,多年來又有什么軼事呢?
蓋瑞號巡防艦
這項軍購案起源于2012年,美國國防部告知臺當局,,有4艘多余的派里級可釋出。臺當局決定接收2艘,,并選定當時仍在服役的“泰勒”(USS Taylor FFG50)與“蓋瑞”(USS Gary FFG51)號,,以減少重新啟封成本,預算新臺幣55億余元,。但因美方行政拖延,,到2015年底才正式核準軍售,兩艦已經于年中除役,,“熱艦”變成“冷艦”,。接艦官兵的工作量因此大增,但預算早在熱艦時代就已編列,,在手頭資源有限情況下,,造成額外挑戰(zhàn)。所幸美軍高層也夠意思,,特別指示兩艦在除役后,,不得將零件拆零。
泰勒號巡防艦
在前臺海軍司令陳永康任內,,曾打算將兩艦命名為“葆禎”與“福星”,,以紀念沈葆禎與羅福星。2015年初,,民進黨“立委”曾以此質詢當時駐美代表沈呂巡,,身為沈葆禎后人的沈呂巡笑稱,,大陸同樣尊敬沈葆禎是近代海軍之父,“對葆楨號這條船就比較難發(fā)炮”,。
后來因臺當局高層有意見,,因此改稱“銘傳”與“逢甲”,紀念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與臺籍歷史名人丘逢甲,,認為這兩人知名度較高,。如今接艦在即,臺軍方內部又傳出消息,,有綠營“立委”提出,,劉、丘二人與大陸歷史文化“太過相關”,,并且與海軍缺乏淵源,,因此有意再改,但要改成什么名字,,目前尚無消息。
派里級是美國海軍在1980年代服役的飛彈巡防艦,,總數(shù)高達51艘,,另外授權多個盟友自建,臺灣的成功級護衛(wèi)艦就是參照美國派里級護衛(wèi)艦設計制造,。成功級艦都以歷史上名將來命名,,包括成功、鄭和,、繼光,、岳飛、子儀,、張騫,、班超、田單,。然而20年來臺灣政壇風氣大變,,兩艘新艦要如何命名,備受外界關注,。
臺軍艦命名的歷史
●早期海軍走“中國風”
抗戰(zhàn)后海軍從美英日等國接收大批軍艦,,在命名方面,同類型軍艦的船名其中一字相同,,俗稱“X字號”,。例如驅逐艦“陽字號”,巡防艦“太字號”與“山字號”,,登陸艦“中字號”與“美字號”,,掃雷艦“永字號”等,。
此外,勤務艦艇多半以山岳來命名,,例如早年常擔任蔣介石座艦的“峨眉”,;1954年海軍扣留載運物資前往大陸的蘇聯(lián)油輪“陶普斯”號,將其編入海軍,,更名“會稽”,。
1990年代,臺海軍引進二代兵力,,不循原先范例,,兩種新造的巡防艦,派里(成功)級以歷史名將命名,,拉法葉(康定)級以省會都市命名,。
●政黨輪替后軍艦命名“去中國化”
相較于早期的海軍艦名,許多是大陸地名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英雄,,面對政黨輪替后的“去中國風”,,就顯得十分尷尬。
2001年,,美國小布什政府向臺當局出售4艘紀德級驅逐艦,,此時已是陳水扁在位,不愿再用大陸地名,,無法沿襲驅逐艦的陽字號傳統(tǒng),。當時臺海軍總司令苗永慶,提出一個兩不得罪的辦法,,把紀德級第一艘直接命名為“紀德”號,,另三艘則是“明德”、“同德”,、“武德”,,等于新發(fā)明“德字號”,也創(chuàng)下美艦譯名與臺軍艦名雷同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