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太行山上修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修路,,村里連開張吆喝的錢都沒有,。怎么辦?陳春芳決定,,不等不靠自己干,,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修。
靈壽縣南營鄉(xiāng)車谷砣村村民高玉成:資金從哪兒來,,他說資金你們不用管,,他把他的房子抵押了,抵押房子50多萬,,他媳婦兒不知道,。
在他的帶動下,村干部們也都把自己的工資無償拿出來用在了修路上,,大家一點點湊,,路也就能一點點向前修。
靈壽縣南營鄉(xiāng)車谷砣村村主任聶金平:(陳)書記把大繩一頭拴在樹上面,,另一頭繩子拴在腰里,趴在大繩上,一點點兒往下挪,,挪到有危險的地方,,石頭松動的地方就用鐵鏟子鏟下來。
村里修路的事也引起了縣里的關注,,縣扶貧辦,、農(nóng)工委相繼給村里送來了289萬元的補助資金,縣交通局還把進村路定為縣道,,按三級公路標準建設,,村民們的干勁更足了。修路的同時,,陳春芳還打起了水的主意——在深山峽谷中修水庫,。由于施工難度大,沒有工程隊愿意接,,陳春芳就和十幾個村民組成了大壩施工隊,。
央視記者:在海拔1800多米的靈壽縣車谷砣村的險峻山坳里,有這樣一座高20米的塘壩,。您可能很難想象,,這是村支書陳春芳帶領十幾個村民肩扛手搭,花了一年八個月人工修筑成的,。
1500多米的山路,,徒手攀登都有些吃力。陳春芳他們硬是把這些機械和上百噸水泥沙石靠人工抬上了山,,修成了塘壩,。
靈壽縣南營鄉(xiāng)車谷砣村村黨支部書記陳春芳:七八個人硬抬,一步一步地往上挪,,抬上去的,,一人背一袋水泥,從家里沿著小路背上去的,。
記者:每天背多少趟,?
靈壽縣南營鄉(xiāng)車谷砣村村黨支部書記陳春芳:每天兩趟。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留守人員都是孤寡老人,,最大的76歲。
2016年,,一座庫容15000立方米的“塘壩”建成了,,不但解決了防洪問題,也為發(fā)展水產(chǎn)養(yǎng)殖提供了平臺,。修路缺錢,、建水壩缺錢,,鄉(xiāng)親們說,其實村里一直都是“守著金山在餓肚子”,。
車谷砣村所在的南營鄉(xiāng)有著豐富的鐵礦資源,,附近一些村前些年靠賣山采礦增加收入。但陳春芳說,,他體會最深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銀山”,,刨山、挖礦雖然來錢快,,但絕對不能把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給毀了,。他和村干部們抵制住了礦山開采的巨大利益誘惑,收回了集體產(chǎn)權,,還動員村民在被開礦破壞的山體上栽樹,,對山體植被進行搶救性恢復。為此,,陳春芳得罪了不少人,。
陳春芳母親李秀珍:人家在院里罵一通,嚇得咱快嚇死了,,我說(孩子),,不要當(這個干部)了,你當了娘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