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民選擇放棄政府援助,,實屬迫于無奈。
調(diào)查顯示,,日本政府“集體移住”優(yōu)惠政策落實得很慢,,不僅面臨地方基建人手不足、資源緊張困境,,還在收購土地等問題上遇阻,。
很多災民在日復一日的等待中灰了心,只好放棄這些優(yōu)惠,,選擇自主重建住宅,。
東京奧運會擠占資源
日本廣播協(xié)會報道,震后重建工作進展緩慢,,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人力等多種資源不足造成的。
2014年起日本政府推出“國土強韌化”行動,,大幅鋪開全國公共建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從業(yè)者的精力分散,,難以應對災區(qū)重建,。
“安倍經(jīng)濟學”所推行的金融、財政刺激政策引發(fā)基礎設施建設熱潮,,更是將原本就很有限的建設資源從災區(qū)吸引到了即將舉辦2020年奧運會的東京等大城市中,。
2016年12月11日,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舉行動工儀式,。
災民老齡化重建有心無力
災民自力更生重建順利嗎?
時事通訊社報道,,東北三縣災民中,,年齡在65歲以上的比例均超過30%:在巖手占30.9%、在宮城占30%,、在福島高達42.9%,。
老齡化現(xiàn)象對災區(qū)重建后的醫(yī)療、保健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年長者在災后重建中所獲支援并不充足,。
解除避難指示的“貓膩”
2017年3月31日至4月1日,日本政府解除福島縣部分地區(qū)避難指示,,意味著約3.2萬名災民可以隨時返鄉(xiāng),。
這是2017最新指定避難區(qū)域與2013年對比。
但不少福島災民擔心基礎設施不足及輻射影響,,仍選擇繼續(xù)自主避難,。
按照約定,東京電力公司給災民的“避難延長”賠償金要支付至避難指示解除后一年,。
《朝日新聞》報道,,政府的政策主要以解除避難指示為優(yōu)先,由于人手不足等原因,,對解禁區(qū)域的除染及水電管道等基礎設施修復工作僅維持在最低限度,。在這種情況下,災民返鄉(xiāng)率較低并不奇怪,。
一些災民認為,,東電和日本政府并沒有承擔足夠的賠償責任,為此打起官司,。
日本防災問題研究專家山崎登稱,,在2016年底探訪距福島第一核電站20公里的葛尾村時,這座原本擁有1567名居民的村落仍只有116人真正返鄉(xiāng),,而當時已經(jīng)是政府解除避難指示的9個月之后了,。已返鄉(xiāng)的居民還需面對缺少商店、沒有學校等困境,,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難以得到保障,。
避難生活長期化災民自殺率上升
生離死別、流離失所,、財產(chǎn)損失給災民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災后重建的復雜化和避難生活的長期化更令他們身心俱疲。加上嚴重的老齡化趨勢,,災民自殺,、“孤獨死”頻現(xiàn)。
日媒報道,,福島縣災民的自殺率在災害發(fā)生4年以后突然呈現(xiàn)上升趨勢;而截至2016年底,,宮城,、巖手、福島3縣共有243人被發(fā)現(xiàn)“孤獨死”在獨居的避難住所之中,。
社會冷漠災民受歧視
日本學校中,,對出身福島縣學生的“核事故欺凌”屢見不鮮。
日媒報道,,不少在其他地方避難的災區(qū)孩子被同學們孤立,,忍受著“靠近福島學生就會被輻射”等言語欺辱。
日本文部科學省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7年3月,,至少已發(fā)生199件對福島避難學生的欺凌事件,可能還有更多受害者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遭遇,。
受欺凌學生寫道:“好多次想死,,但是太多人因災難死去了,盡管痛苦我還是要活下去,,我討厭大家,。”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