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中國經(jīng)典,,源泉在前頭,。
別忘了,,早在東漢時期,,張衡的《歸田賦》中,就有“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的句子,。
對了,就是那個造地動儀的張衡,,但他同時是文學大家,。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萬葉集: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歸田賦: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都是描寫春天,,一個1300多年前,,一個近2000年前,到底誰效仿誰,。
另外,,《全唐文》中,薛道衡之孫薛元超,,也曾寫下過“時惟令月,,景淑風和”的句子。
而且,,還有更早的典故,。
《禮記·經(jīng)解》中還有這么一句:“發(fā)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p>
這個“令和”的內(nèi)涵,,感覺更好一些。
所以,,日本年號要“脫中”,100000+年都不成,,除非不用漢字,。
(二)
當然,如果我們因此嘲笑日本,,我覺得更不應(yīng)該,。
畢竟,年號這種東西,,起源自中國,。以前的中國,后來的日本,、半島,、越南等,都是這樣做的,,年號都來自中國經(jīng)典,。
辛亥革命后,我們廢棄了年號?,F(xiàn)在,,整個中華文化圈,也只剩下日本,,還保留了這個千年傳統(tǒng),。
在日本,這也不是禮儀性用字,,而是深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公文、日本居民卡,、身份證,、駕駛證,都使用年號,。以至于硬幣,、車票、食品保質(zhì)期,,都與年號密不可分,。
年號,是需要“天天見”的,。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真必須佩服日本,,一方面很西化,但另一方面確實很傳統(tǒng),,包括對中華文化的持續(xù)吸收,,對傳統(tǒng)習俗的千年遵守。
走在日本街頭,,看到熟悉的漢字商標,,以及看到日本新的漢字年號,還是多少有一些心有戚戚的感覺,。
至于“脫中”,,日本人的一些盤算,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