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軍闖南海行動或升級:巡航時長從幾小時變成幾天
4月下旬,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鮑勃·考克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敦促美國政府增加所謂“航行自由”行動的頻率,他表示:“偶爾進行的‘航行自由’行動只是象征性的……我們?yōu)槭裁床荒苊恐芑蛎吭麻_展一次這樣的行動,?”與此類似,近期在美國的政界與學界,,都能夠聽到主張美國政府在南海常態(tài)化巡航、增加活動強度的聲音,。
自去年南海局勢升溫以來,,美國海軍已在南海進行過多次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引發(fā)中美關系的不必要緊張,。但是,美國國內(nèi)仍有部分人并不滿足于此,,還希望進一步推高局勢,。那么,從政策選項上看,,美國在南海還有什么“后手”呢,?
逐步升級形成“常態(tài)巡航”
除“航行自由”行動之外,自去年以來,,美方在軍事上主要使用過的手段有:軍艦和飛機的抵近偵察(但并不進入12海里水域或空域),;航母戰(zhàn)斗群等大型水面艦艇編隊的航行和“顯示存在”;飛機因技術原因“誤入”島礁上空等,。
如果參考美方過去在世界其他海域的做法,,僅就軍事手段而言,其還有一些其他的選項:
例如,,多艘艦艇執(zhí)行“航行自由”行動,。與外界通常認識不同,美方執(zhí)行“航行自由”行動的軍艦并不多,,目前僅有7艘,。這些軍艦上的乘員接受過國際法、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專門培訓,了解執(zhí)行此類任務的技能和風險,。截至目前,,美方在南海執(zhí)行“航行自由”行動時都是單艦活動。但如果未來其出現(xiàn)兩艦編隊甚至多艦編隊,,也完全具有可能性,。屆時,雖然“航行自由”本身的法律性質(zhì)與前幾次相同,,但其行動的政治意義,、軍事意義和輿論意義無疑將有所升級。
又如,,活動時間和活動內(nèi)容升級的“航行自由”行動,。此前,美方的幾次行動活動時間以“小時”計,,但其有可能派遣軍艦進行長期活動,。例如,由接受過“航行自由”訓練的軍艦在12海里水域進行以“天”為時間單位的活動,,或是在12海里線附近進行往復騷擾等,。與前一手段類似,這種做法的法律性質(zhì)本身并無改變,,但卻可能進一步刺激局勢的緊張性,。本文篇首鮑勃·考克所說的增加活動頻率一說,也在此類選項之中,。不過,,從歷史上來看,增加活動頻率其實并不見得能夠收獲考克所期待的效果如果每年執(zhí)行一兩次行動,,每次都可能成為新聞熱點,,但如果每周都執(zhí)行一次行動,“航行自由”一詞很可能會失去媒體敏感度,。在美蘇對峙時期,,美國大量進行此類行動,直接結果就是媒體對此類行動不再有明顯興趣,。
再如,,派遣巡邏機等進行升級版的抵近偵察行動。隨著中國在南沙島礁活動的增加,,美方可能加大對南沙的空中偵察力度,,例如派遣EP-3之類具有較強續(xù)航能力的飛機,沿敏感界線進行長時間電子偵察飛行,,其飛行軌跡既有可能在12海里之外,,也有可能出現(xiàn)“打擦邊球”的情況,。
如果采用上述選項,美軍無疑將單方面刺激局勢的惡化,。但是,,從美軍去年以來的行動邏輯來看,其霸權心態(tài)和強詞奪理的解釋,,使其完全可能做出進一步升級的舉動,。此外,美軍的航母戰(zhàn)斗群等大型艦艇編隊也可能再次進入南海,。但是,,2016年已經(jīng)不是1996年,如果是想針對中國進行威懾,,僅僅用一兩個航母戰(zhàn)斗群恐怕并不會有明顯作用,。
“聯(lián)合巡航”可能成為選項
美軍在南海的另一類行動選項可能會突出“聯(lián)合巡航”特色。截至目前,,美軍的“航行自由”行動均是由美艦單獨執(zhí)行,。但未來,不排除美軍會拉攏或慫恿其他國家艦艇聯(lián)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