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李雯)在剛剛過去的8月,中國醫(yī)學專家接連確診兩名從非洲回國的昏睡病患者,。隨著赴非洲工作,、旅游的中國人日漸增多,,防范一些國內罕見的熱帶病已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去非洲旅行前,,人們應咨詢各地出入境檢疫局等機構,,了解熱帶病防治知識,,在當地需加強個人防護,,回國后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yī)。有關部門也要加強診斷,、治療技術儲備,,全面提升熱帶病研究、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
首例輸入性羅得西亞錐蟲病
非洲人類錐蟲病又稱昏睡病,,是由采采蠅傳播的寄生蟲病。這種病由兩種錐蟲引起,,分別為岡比亞錐蟲和羅得西亞錐蟲,。中國2014年確診的首例輸入性非洲錐蟲病病例屬于岡比亞錐蟲病。
今年8月14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接到首例輸入性羅得西亞錐蟲病確診病例報告,這也是中國第二例輸入性非洲錐蟲病病例,。患者于7月22日至8月6日前往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地旅游,,在坦桑尼亞的一個國家公園被蠅叮咬,回國后出現高熱,、頭暈,、乏力等癥狀,經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供的藥物蘇拉明鈉治療后,,目前已經出院,。
周曉農告訴記者,該所8月30日接到第三例輸入性非洲錐蟲病病例報告,,經鑒定屬岡比亞錐蟲,。患者系在加蓬務工期間感染,,9月2日開始使用世衛(wèi)組織提供的藥物硝呋替莫和依氟鳥氨酸治療,,目前病情平穩(wěn),但仍處于昏睡狀態(tài),。
去非洲要警惕哪些“怪病”
據介紹,,非洲橫跨赤道,氣候炎熱,蚊蟲孳生,,傳染病多發(fā),。去非洲旅行,人們有可能感染瘧疾,、絲蟲病,、利什曼原蟲病、血吸蟲病,、巴貝蟲病,、蠅蛆病、蜱癱瘓等中國比較罕見的熱帶病,,而且這些“怪病”極易被誤診,。
絲蟲病由蚊蟲傳播,包括淋巴絲蟲病,、皮膚絲蟲病和內臟絲蟲病,。淋巴絲蟲病早期可出現發(fā)熱、皮膚炎癥,,后期可出現像大象腿般的肢體象皮腫,。皮膚絲蟲病可出現皮膚炎癥,特別是盤尾絲蟲寄生于眼部會引起視力障礙甚至失明,,又稱河盲癥,。內臟絲蟲病病情較輕,,可能出現胸痛或皮疹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