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7日電 記者手記:該怎樣看待“獵鷹重型”首飛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周舟
世界現(xiàn)役最強運載火箭“獵鷹重型”成功首飛的消息在朋友圈內刷屏,。有人驚呼,,中美差距是多么巨大;有人嘲諷,,“獵鷹重型”難舉美國航天夢。
兩種態(tài)度,,走向兩個極端,。其實,中美航天實力有差距,,這是長期以來眾所周知的客觀事實,,但中國航天也確實一直在努力追趕,不必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首先要看到,“獵鷹重型”是站在“巨人”肩上取得的成功,。這個“巨人”,,就是美國航天局,它早在1969年就用更強大的“土星5號”火箭把美國人送上了月球,。與此同時,,與美國爭霸的蘇聯(lián)登月火箭N1四次試射全部失敗,最終登月夢落空,,太空競賽告敗,。
“獵鷹重型”大體上由3枚“獵鷹9”火箭捆綁而成,而“獵鷹9”的初期研制獲得美國航天局的鼎力支持,,啟動研發(fā)資金就是由美國航天局提供,,該機構還訂購了“獵鷹9”的幾次演示飛行,總合同金額近4億美元,。2008年,,美國航天局又購買了“獵鷹9”12次的國際空間站貨運任務,總金額16億美元,;2016年,,這一貨運合同又進一步延長。
有著“硅谷鋼鐵俠”之稱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曾多次說,,如果沒有美國航天局的資金,,“獵鷹9”的研發(fā)周期會更長。
說白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就是美國航天局投巨資培育出的“果實”,。美國航天局同時還利用類似模式,培育了軌道ATK,、內華達山公司等企業(yè),,涉及各個領域,。美國一直盛行基礎研究由政府主導、應用開發(fā)交給企業(yè)的所謂“軍民融合”模式,?;A研究一般周期性長、資金需求大,、失敗風險高,,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有意愿承擔,。
2016年5月,美國航天局對外免費公布56項太空技術相關的專利,,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之類的企業(yè),。
有人拿長征五號與“獵鷹重型”對比。長征五號是目前中國最大推力的運載火箭,,但兩次發(fā)射一次成功,,一次失利?!矮C鷹重型”的近地軌道運力達到64噸,,而長征五號只有25噸。實際上,,長征五號在現(xiàn)役火箭中運力也排到第三名,,僅次于“獵鷹重型”和“德爾塔4”重型火箭。
華盛頓智囊機構“全球安全”網站空間政策專家查爾斯·維克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對長征五號予以高度肯定:長征五號沒有使用俄羅斯發(fā)動機技術,,也沒有使用美國低溫發(fā)動機技術,,所以代表著“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的最大進展”。
未來,,中國的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和深空探測,都對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有切實需求,。對于這種國家重器,,不可否認中國的基礎薄弱,與美俄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對美國的一個最大感受是,,美國人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動輒以中國為潛在競爭對手,,美國甚至出臺“沃爾夫條款”,,以立法形式禁止中美兩國的雙邊航天合作。
中國載人航天已經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中國人自豪,,但還遠不足以令中國人妄自尊大,。要正視差距,才能進步,。趕超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有長遠計劃以及技術和人才的深厚積累。
再說說馬斯克,,他在航天,、互聯(lián)網、電動汽車和能源方面都取得了驚人成就,,屢屢把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變成現(xiàn)實,,堪稱商業(yè)奇才,令人敬佩,。
馬斯克做航天,,起因有著殖民火星的情懷。但做企業(yè),,光靠情懷不賺錢肯定不行,。美國媒體去年11月曾報道,馬斯克創(chuàng)辦的特斯拉2017年每分鐘燒掉8000美元,。按照這個速度,,該公司將在2018年8月6日耗盡現(xiàn)有現(xiàn)金,所以馬斯克急需資金,。這次“獵鷹重型”帶著特拉斯跑車上天,,這個廣告還真是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