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際)新聞分析:朝韓首腦板門店會晤三大看點)
近日,,朝鮮半島南北雙方把握平昌冬奧會和平契機,,推動特使外交取得積極進展。5日和6日,,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派遣的特使團受到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會見,,朝方明確表達了半島無核化的意愿,并有意同美國展開對話,。雙方還商定4月底在板門店韓方一側舉行首腦會晤,。
板門店:朝最高領導人首踏韓土地
時隔11年,,朝韓雙方同意舉行第三次首腦會晤。2000年和2007年,,韓國時任總統(tǒng)金大中和盧武鉉分別前往平壤,,會見時任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
金正恩此次決定“南下”板門店,,在韓方一側的“和平之家”會晤文在寅,這將是朝鮮戰(zhàn)爭后朝鮮最高領導人首次踏上韓國土地,。在韓國媒體看來,此次會晤地點頗具象征意義,。
韓國有媒體評論說,,板門店是冷戰(zhàn)體制下朝美敵對關系、朝韓分裂現(xiàn)狀的集中體現(xiàn),,朝韓領導人在板門店舉行會晤本身就具有積極意義,對外傳達出雙方為積累互相尊重和信任而努力的積極信號,。
此外,,雙方把首腦會晤的時間定在4月底舉行,“已經(jīng)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前”。在外界看來,,此舉意在緊跟平昌冬奧會營造的“和平暖流”,,體現(xiàn)了雙方相向而行的意愿。
另據(jù)韓國媒體援引青瓦臺高層官員的話報道,,金正恩對韓美4月將舉行與往年規(guī)模相仿的聯(lián)合軍演表示理解。韓媒有分析認為,,金正恩這一罕見表態(tài),,大大超出了韓國特使團預期,體現(xiàn)了朝韓雙方正通過相互理解展現(xiàn)對話誠意,。
雙輪轉:以朝韓對話促朝美對話
朝韓雙方?jīng)Q定,為緩解軍事緊張,,實現(xiàn)緊密協(xié)商,,將在韓朝首腦間設立熱線,并在首腦會晤前實現(xiàn)首次通話,。
此前,,在金大中和盧武鉉政府時期,,韓朝雙方曾設有情報機構間的直通電話,而設立首腦熱線尚屬首次,。這不僅為朝韓雙方直接溝通建立了機制,,還可有效降低因不明對方意圖而產生誤判和錯誤決策的可能。
朝方還表示,,對話進行期間,,將不進行核試驗和彈道導彈試射,,并承諾不對韓國使用核武器和傳統(tǒng)武器。
朝韓決定舉行首腦會晤向外界釋放了積極信號,。與此同時,,國際社會開始高度關注朝美雙方是否能盡快啟動對話。有媒體評論說,,要實現(xiàn)半島形勢的根本轉圜,,朝美作為朝核問題的主要當事方,,直接對話同樣不可或缺,。
文在寅政府希望以朝韓對話為驅動,推動朝美實現(xiàn)對話,,以緩解朝韓軍事緊張和構建持久和平體制,,并將南北關系和朝美關系比喻為“兩個車輪”。
中方對此也有相似看法,。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副秘書長、發(fā)言人張業(yè)遂日前表示,,如果把朝韓關系和朝美關系比作兩個輪子的話,,我們希望朝韓關系這個輪子能夠繼續(xù)轉下去,希望朝美關系這個輪子能夠盡快地轉起來,。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6日表示,,朝韓作出的表態(tài)“非常積極”,,認為“朝鮮是真誠的,,但我認為這是對朝制裁所起的作用,,包括來自中國的巨大幫助”。另一方面,,他也有所保留地指出,,不管局勢如何,美國都做好了準備,。
無核化:與構建和平機制并論
朝韓領導人見面談什么,?據(jù)韓媒報道,,雙方會談將“以朝美對話為議題,討論無核化”,。
金正恩明確表示,,只要消除對朝軍事威脅,保障朝鮮體制安全,,朝鮮沒有理由擁核,。韓聯(lián)社報道稱,這是2012年朝美“2·29”協(xié)議后時隔六年,,朝鮮正式表明無核化意愿,。
朝方表示,,為磋商半島無核化問題和實現(xiàn)朝美關系正常化,,朝方有意與美國展開開誠布公的對話。韓國媒體對此解讀說,,朝鮮希望將半島無核化,,與美國簽署和平協(xié)定、構建和平機制等“實質問題”,,一攬子地擺上談判桌與美國進行全面協(xié)商,。
對于美朝對話前景,,特朗普拒絕談論是否會為對話設置前提條件,,以及是否愿與金正恩展開直接對話,。有評論指出,美國可以把棘手問題作為談判內容而非先決條件,,以此降低開展對話的門檻,,進而促成各方“同步走、小步走”,。
分析人士認為,,朝韓對話將對朝美對話產生促進作用,,這與中方倡導的“雙軌并行”思路相似,也就是實現(xiàn)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兩條軌道,,按照同步對等原則一并推進,,最終一攬子解決,以實現(xiàn)半島的長治久安,。
韓國青瓦臺相關人士7日表示,,以文在寅特使身份訪朝的青瓦臺國家安全室室長鄭義溶和國家情報院院長徐薰將于8日啟程赴美,,向特朗普介紹朝韓對話情況,并呼吁美方啟動朝美對話,。鄭義溶和徐薰還將陸續(xù)訪問中國,、俄羅斯和日本,介紹訪朝結果,,力爭獲得國際社會支持,。
原標題:朝鮮黨政代表團抵達古巴訪問,機場獲迎接朝鮮代表團成員合影,,中間為李洙墉(《勞動新聞》)海外網(wǎng)5月23日電 據(jù)朝鮮《勞動新聞》22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