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伊斯蘭堡4月7日電 通訊:緬懷故人 傳承精神——中巴友誼公路見證兩代筑路人奮斗史
新華社記者劉天
“中巴友誼公路是中國和巴基斯坦筑路員工流血流汗筑成的,?!敝袊榜v巴基斯坦大使張春祥6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
在巴基斯坦北部吉爾吉特東郊的丹沃爾村,,有一座中國烈士陵園,88位中國援巴筑路隊員長眠在此,。4月4日,,38名援巴人員和烈士親屬首次集體到烈士陵園,在清明節(jié)前為長眠他鄉(xiāng)的親人和朋友祭掃,。
李春田當年是援巴筑路技術工程人員,,這次祭掃活動讓他重訪故地?!皼]變的是中巴兩國間的友誼,,到處都是熱情的握手和激動的擁抱,”李春田告訴記者,,“有變化的是現(xiàn)在的公路比當年建成時好多了,。”
1974年,,20多歲的張春祥來到巴基斯坦,,成了喀喇昆侖公路筑路指揮部的一名翻譯,。他回憶:“當時的施工條件現(xiàn)在很難想象,最難的施工地點需要用繩子綁住隊員的腰,,一人拿鐵釬,,另一人用錘子在幾乎垂直的峭壁上鑿洞爆破?!?/p>
喀喇昆侖公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跨境國際公路,,穿越地區(qū)的地質情況極為復雜,雪崩,、泥石流,、山體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頻發(fā),。復雜的地質情況和簡陋的防護措施形成巨大反差,。
當年在援巴筑路隊當電影放映員的田念勝告訴記者,有時晚上放完電影坐車回營地,,車燈會驚擾山上的動物,。受驚的動物一跑,就會有一片碎石從高處滾落,,砸在車上砰砰作響?!斑@些碎石要是砸到人,,后果不堪設想”。他回憶,,1976年10月的一次大塌方一下就奪去25條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