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4月16日電 題:波士頓馬拉松緣何成跑者圣地
新華社記者王集旻
迎著凄風冷雨,,忍受著接近冰點的低溫,,將近三萬跑者16日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馬拉松賽,。這是賽事30年以來最冷的一次起跑,,但沒有任何運動員望而卻步,更沒有阻止十幾萬觀眾到現(xiàn)場為他們加油助威,。這就是波士頓馬拉松,,一項古老而又有著搖滾范兒的賽事的魅力。
波馬在其百年發(fā)展歷程中,,凝固了太多光陰的故事,,吹盡狂沙之后成為無數(shù)馬拉松跑者眼中的朝圣之地。
波士頓馬拉松的獨一無二,,首先在于它的悠久歷史。這項賽事始創(chuàng)于1897年,,到今年為止共舉辦了122屆,。從最初只有十幾個人參加,到最后發(fā)展到三萬人的規(guī)模,,這項殿堂級的比賽橫跨了三個世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拉松賽事。
波馬最初的靈感來源于奧運會,。1896年,,第一屆現(xiàn)代夏季奧運會在希臘舉行,參賽的美國隊中有很多運動員來自波士頓地區(qū),,這些運動員受到這屆奧運會中馬拉松賽事的感召,,決意將這項運動帶回美國,并將其同美國“愛國日”相結合,。
“愛國日”是馬薩諸塞州和緬因州的法定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列克星敦戰(zhàn)役和康科德戰(zhàn)役而專設的一個節(jié)日,具體時間為四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這項賽事很快就在美國落地生根,,根源或許正是因為馬拉松精神和勇于革命的精神同美國人愛冒險,、勇于挑戰(zhàn)的天性相契合。在隨后的歲月里,,除了1918年因為一戰(zhàn)的緣故停辦過一次,,其余年份都舉辦了比賽,波士頓馬拉松也逐漸發(fā)展壯大,。
在波士頓馬拉松的歷史上,,流傳下來無數(shù)的傳奇與經(jīng)典,讓后來者津津樂道,,反過來也讓這項賽事的光環(huán)更神圣,。該賽事最年輕的冠軍得主是蒂姆·福特,他贏得了1906年的比賽,,當時年僅18歲,;1966年,波比·吉布以非正式選手的身份參加波士頓馬拉松賽,,她也是首位參加該賽事的女性,,直到1972年,該賽事終于有了女性選手的正式加入,。當然,,也有不光彩的故事。1980年的比賽中,,魯伊斯靠乘坐地鐵瞞天過海,,獲得了當年的女子比賽冠軍,制造了波士頓馬拉松賽歷史上的一大丑聞,。
波士頓馬拉松的路線如同賽事本身一樣經(jīng)典,,一百多年來幾乎沒變,都是從馬薩諸塞州的霍普金頓小鎮(zhèn)出發(fā),,沿途經(jīng)過數(shù)個小鎮(zhèn),,終點設在波士頓市中心的卡普利廣場,毗鄰波士頓圖書館,,這一路風景優(yōu)美,,有很多經(jīng)典的地標建筑。但與此同時,,波士頓馬拉松賽被公認為是全球最艱難的幾項馬拉松賽事之一,。波馬的賽道是一條長長的緩下坡,但是選手們要克服一段埋伏在紐頓丘陵中起伏較大的賽道,,尤其是30多公里處著名的“傷心嶺”,,此處是撞墻高發(fā)期,有很多選手都在這里功虧一簣,。越是艱難越向前,,艱苦的賽道反而激發(fā)起馬拉松愛好者的征服欲望,。
波士頓的運動氛圍在美國首屈一指,這里有美職棒紅襪隊,、美職籃凱爾特人隊,、橄欖球大聯(lián)盟球隊新英格蘭愛國者隊和國家冰球聯(lián)盟球隊棕熊隊,城市里隨處可見跑步健身的人群,。對于波士頓市民而言,,“愛國日”假期就是全城人的狂歡節(jié),為三萬名參加波馬的跑者加油是這一天唯一需要做的正經(jīng)事,。激情澎湃的運動場,,隨之飆升的腎上腺素,情緒很容易就被調動起來,,這一切都讓波馬的比賽氛圍燃到爆,。波馬全程中點在韋爾斯利女校附近,這一段有個很炫酷的名字叫作“尖叫隧道”,,比賽這一天女校的學生們會擠滿賽道兩旁為選手們加油,,而對于精疲力盡的選手而言,獲得女生的一個香吻或許是他們繼續(xù)前進的動力,。
波士頓馬拉松賽的參賽門檻也非常高,,選手必須在該賽事開賽前的一年半中完成過一次馬拉松比賽才可以被允許參加。在波馬官網(wǎng)公布的2019年參賽標準中,,18歲至34歲的達標成績?yōu)槟凶?小時零5分,,女子為3小時35分,這已經(jīng)是個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即使達到了這個成績,,也要做好無法參賽的準備,因為參賽人數(shù)太多,,這個參賽標準僅僅是基本門檻,組委會會按照成績高低排名,,讓成績較好的運動員優(yōu)先參賽,,因此波士頓馬拉松是世界上最快的馬拉松之一。對于大部分想?yún)⒓硬R的選手而言,,波馬是一個終極夢想,,他們來到這里最重要的就是證明自己,但為此他們也必須復出艱苦的努力,。
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馬拉松現(xiàn)場接連發(fā)生兩起爆炸,將一個歡樂的節(jié)日變成了一場悲劇,,爆炸造成3人死亡,,數(shù)百人受傷,。然而,恐怖襲擊破壞不了體育與和平,,反而激發(fā)出巨大的勇氣,。年復一年,人們還會回到波馬來朝圣,,因為沒有什么比體育精神更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