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悉尼6月13日電 通訊:把故宮文化帶回家——故宮互動體驗課程走進悉尼中小學
郭陽
“它們是獨角獸嗎,?”澳大利亞悉尼洛雷托·基里比利女子學校一名四年級學生興奮地問。
“它們的確很像西方神話中的獨角獸,,但在中國古代,它們被叫作天馬和海馬,。誰能找出它們有哪些不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范雪純老師邊解答,,邊拋出一個新問題,。
12日下午,互動體驗課程“發(fā)現(xiàn)紫禁城”走進洛雷托·基里比利女子學校,。學生們席地坐在教室的投影屏幕前,,跟著范老師“游覽”故宮,,結識“太和殿上的小精靈”——脊獸,。
脊獸是置于古代大型建筑屋脊上的裝飾性建筑構件,,傳說能夠守護家宅平安,并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同時它們也有穩(wěn)固屋脊和瓦壟的功能,。一般古建筑最多使用9個走獸,只有太和殿上10樣齊全,。
在認清天馬,、海馬后,,范老師帶著學生們結識了中國古代真正的獨角獸獬豸,,卷發(fā)的獅子和直發(fā)的狻猊,,象征祥瑞的龍鳳以及“排行第十”,、人身猴面的行什,。
盡管許多脊獸像孿生兄弟一樣難以分辨,,大部分學生聽完老師的詳細講解后,,都能準確叫出它們的名稱。學生們隨后利用卡紙制作脊獸頭飾,。作品完工后,大家戴著頭飾四處展示,,并玩起自拍,。
老師笑著告訴大家:“你們可以把剩下的頭飾材料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兄弟姐妹都做一個頭飾?!?/p>
同日,在悉尼圣安德魯斯教會學校進行的“巧刻乾隆印”課堂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李穎翀老師為學生們講解了中國印章的起源、種類,,以及和“乾隆印”關系密切的《石渠寶笈》系列書籍,。為便于學生們理解中國文化,李老師還將“乾隆印”和西方的圖書收藏章進行了類比,。
剛聽完講解,,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制作印章:先仔細描繪印章圖案,,再將圖案轉印在橡皮上,,最后小心翼翼地篆刻——一個有模有樣的“乾隆印”就出爐了。許多學生開心地到處蓋章留念,。一些學生還把自己的名字和學過的漢字刻在章上,,驕傲地向老師展示,。
八年級學生安吉麗娜·托爾諾高興地說:“這是我做的‘乾隆印’,我把它印在了明信片上,。我很喜歡它,,有機會在學校做中國印章很棒!”
托爾諾說,,她覺得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有趣。她去過中國兩次,,參觀過故宮、兵馬俑,?!埃礆q時,,外婆帶我上了一節(jié)漢語課,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學漢語,。我會繼續(xù)學漢語,,爭取說得越來越好,?!?/p>
李穎翀認為,,互動體驗課程能讓孩子們更快接受相對陌生的外國文化,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李穎翀說,,孩子們對故宮和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讓她印象深刻,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讓她非常感動,?!拔曳浅芬庠谙つ岣嗳私涣髦袊幕,!?/p>
互動體驗課程“發(fā)現(xiàn)紫禁城”自12日開始,,為期兩天,共走進4所悉尼中小學,。該活動是悉尼中國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主辦的2018年“中國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展示周”的一部分,相關活動還包括為期3周的故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國際綜合展以及專家知識講座等,。
悉尼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陳霜表示,,這一系列以“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澳大利亞民眾了解故宮文化,把故宮文化帶回家,,也一定會推動中澳在文化產(chǎn)業(yè)方面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