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法蘭克福9月12日電 財經(jīng)觀察:歐洲央行新一輪貨幣寬松前景不容樂觀
新華社記者邵莉
歐洲中央銀行12日宣布了包括降息,、重啟購債計劃等一攬子擴大貨幣寬松的新舉措。當天,,歐洲央行下調了對歐元區(qū)經(jīng)濟增長和通脹的預期,,其中對明年通脹水平的估值下調幅度十分顯著,。
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央行結束量化寬松購債計劃不到一年,,就重新回歸到超寬松貨幣政策,,未來其貨幣政策在推動經(jīng)濟增長、實現(xiàn)通脹目標上發(fā)揮的作用將非常有限,。
歐洲央行12日宣布的舉措包括降低隔夜存款利率10個基點至-0.5%,、于11月起每月購買200億歐元債券等。事實上,,歐洲央行已多次釋放將出臺寬松措施的信號,,因此歐洲央行12日的決定并未讓金融市場感到意外。
荷蘭銀行金融市場研究部主管尼克·庫尼斯說:“盡管新的資產(chǎn)購買計劃沒有明確結束的時間點,,但規(guī)模很小,因此這些措施對宏觀經(jīng)濟的影響相對較小,。我們懷疑此舉能否在未來2年至3年內大幅提高通脹,。量化寬松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會持續(xù)下去,且在某一時刻加快步伐,?!?/p>
對于新一輪寬松措施的實施效果,,許多金融專家并不看好。他們認為,,歐洲經(jīng)濟增長放緩很大程度上是輸入性的,,非歐洲央行可扭轉。而且歐洲央行的負利率及大規(guī)模資產(chǎn)購買措施此前已實行數(shù)年,,但通脹水平仍遠低于目標,。未來的政策空間和實施效果有限。
德國伊弗經(jīng)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表示,,鑒于經(jīng)濟和通脹預期惡化,,歐洲央行的決定是“合理的”,但“貨幣政策已達到極限,,推動增長因素必須來自其他政策領域”,。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認為,,歐洲央行擁有的貨幣“武器”的有效性受到懷疑,其副作用正在成為制約因素,。簡言之,,歐洲央行正開始走類似日本央行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