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讓我們仰望星空
本報記者 高 博
新出爐的物理學諾獎,,一半頒給“首次發(fā)現類日恒星的行星”,。這絲毫不令同行驚訝,。媒體“Inside Science”頒獎前就準確預測,。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也在2015年預測過這一成就能拿諾獎。
靠高精度器件“拔得頭籌”
1995年,,日內瓦大學的迪迪埃·奎洛茲和米歇爾·馬約爾發(fā)現了第一顆圍繞類日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近代有很多人宣稱發(fā)現太陽系外的行星,,但都被證實是錯誤的?!碧煳膶W家,、南京大學教授周禮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1992年才發(fā)現了一顆圍繞脈沖星運行的行星,?!?/p>
大家真正關心的是類似于太陽的恒星?!斑@些恒星離我們實在太遠了,,而且它們的光芒又太亮,望遠鏡只能看到這些恒星,,根本不可能看得清其周圍到底有沒有行星在繞著它們轉動,。”科普名人,、國家天文臺科學傳播中心主任鄭永春說,。
馬約爾和奎洛茲1995年用的是“視向速度法”。周禮勇解釋說,,利用恒星光譜的“紅移”和“藍移”,,確定行星對其運動的干擾。這好比媽媽跟孩子手握手相對旋轉。質量大得多的媽媽看似靜止,,實際上媽媽也在圍繞兩人的質心轉動,。恒星小小的走位,導致觀察者能看到光譜頻率改變(好像運動的火車,,汽笛聲會尖利或低沉一點),。周禮勇說,借此能計算出行星的質量和軌道,。
“馬約爾和奎洛茲并不是唯一用這個方法的人,。”周禮勇說,,“他們率先突破,,是因為使用好的光譜器件,測得特別準,?!?/p>
迄今已發(fā)現40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了。還有幾種別的方法,,比如“專家”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用的是凌星法。鄭永春解釋說:“像日食一樣,,只要注意一下恒星發(fā)出的光芒是否有時候會被擋住,,就可判斷它們身邊是否有行星?!?/p>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觀測到極為罕見的“潮汐撕裂事件”——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暴力”撕裂了一顆恒星,,這是科學家對這類事件迄今最完整,、最詳盡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