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在國家大劇院指揮演出了中文版的馬勒交響樂《塵世之歌》。這部作品是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受到譯成德文的中國古詩集《中國之笛》中李白,、王維等人的詩作啟發(fā),,譜寫而成的交響樂套曲。它曾是東西方在詩歌,、音樂,、歌詞譯配方面交流融合的結晶,是具有“中國魂”的西洋作品。通過將德文譯配為中文,,用中文的句法與韻腳進行演唱,,讓“中為洋用”回到了“洋為中用”,再次深化了文明的交流融合,,也體現(xiàn)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近年來,中文譯配的外國歌劇在國內(nèi)很少上演,,我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希望能再為觀眾譯配幾部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能夠久久流傳的音樂作品,。如果這些工作能對提升大眾的音樂修養(yǎng)起點作用,,能對文化交流有所促進,,也就提升了我努力的價值,,延伸了我生命的意義。
作為一名“90后”,,時不我待:90歲,,我開始在喜馬拉雅開設交響音樂導賞課程“讓耳朵更聰明”;91歲,,在抖音開設“鄭小瑛工作室”賬號,;92歲,執(zhí)棒第七十七場《土樓回響》,;93歲,,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正式在廈門注冊。通過組建歌劇藝術中心,,我希望打撈,、呈現(xiàn)優(yōu)秀的中國歌劇作品,做它們的音樂“孵化坊”,。2013年,,展現(xiàn)民族精神的歌劇《岳飛》曾在廈門以音樂會版“孵化出殼”,2015年迎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天津音樂學院將它以大歌劇形式搬上天津大劇院和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我推動這些優(yōu)秀作品上演,就是希望大眾能夠喜愛中國民族歌劇,。通過一輪輪演出,,經(jīng)受觀眾的檢驗,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中國歌劇藝術得到不斷進步,,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才得以不斷傳承。
1938年,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史良,、沈鈞儒等前輩給我寫下贈言,他們的話語,,照亮我的人生,。史良寫道:“幸運的小瑛,你要學著,,追趕著,!負擔起中華兒女應有的責任來,才是真正的救國,!”84年過去了,,在音樂這條道路上,我努力學習著,、追趕著,,為人民走近音樂、熱愛音樂搭建橋梁,,為中國音樂傳承發(fā)展,、走向世界不懈努力。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