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題:向海而生 夢想惟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今天
新華社記者 凌朔 馮武勇
向海而生,,是一種探索的勇氣,一種開放的膽魄,,一種通達的夢想,。
世界史上,恐怕再沒有一條航路,,像海上絲綢之路那樣,,用千年丈量時光,用萬里丈量跨度,,歷久彌新,。
千百年來,她是漁人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是商人跨海營生的大商道,,是信徒追尋經(jīng)典的朝圣路,是使者交流文明的舞臺,。今天,,海上絲路正書寫新的篇章,,秉承共同的夢想和信念,,通達無遠弗屆的文明坦途,開啟跨越疆域的心靈對話,,書寫休戚與共的逐夢傳奇,。
尋蹤兩萬里,縱覽兩千年,。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是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生生不息的基因。在基因傳承中,,歷史與今天不期而遇,。
絲路之美,美在和平,、和諧
1955年萬隆會議后僅1個月,,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訪華。在北京的首場講話中,,他就用海上絲路的“美好”作為論述兩國友好的“引子”,。
“自從中國具有冒險精神的遠洋帆船第一次開通了兩國間的航路以來……這個古老的國家發(fā)出她的文化影響,這種影響對于亞洲的許多文明曾有過美好的作用,?!?/p>
遠洋帆船第一次冒險的情形已無法考證,。但可確認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國古人們從未憑借當時最先進的造船與航海技術(shù)去占領(lǐng)或掠奪,,而是把先進的技術(shù)、經(jīng)驗,、理念捎到遠方,。這種“美好的作用”,吸引著海外使者涉洋來華,,書寫了一段段友好交流佳話,。
就在本月,3艘仿古木船從馬尼拉灣啟航前往中國,,數(shù)十名菲律賓人用這種方式重溫古代絲路上一幕重大外交活動,。600年前,位于今天菲律賓南部的蘇祿國國王就是乘坐這樣的木船從海上來華,,并與明朝永樂皇帝結(jié)下深厚友誼,。600年后的今天,蘇祿王留在中國山東的后裔們,,仍在悉心守護蘇祿王墓與傳統(tǒng)中菲和平友好,。
蘇祿王訪華前后,渤泥(今文萊)王,、滿剌加(今馬六甲)王,、古麻剌朗(今棉蘭老)王等10多位國王接踵訪華。明廷與這些國家結(jié)下深厚友誼,,還用外交智慧幫助他們化解地緣危機,。如,朱元璋曾派福建官員沈秩出使渤泥,,消除了阇婆國(今爪哇)吞并渤泥的野心,。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消弭了滿剌加與爪哇之間的紛爭,;第七次下西洋時,,專程繞道阿瑜陀耶(今泰國),說服其免除了對滿剌加的重賦,。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