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正在拍攝《臥虎藏龍》的李安因原投資方破產(chǎn)陷入困境,,之后找到江志強,。
江志強早年發(fā)行過李安的處女作《推手》,,他認可李安的人品和能力,,而且覺得那幾年走得最衰的功夫片該轉運了,于是押上全部身家和李安一起賭,。他賭贏了,,《臥虎藏龍》在全球狂攬2.3億美元票房,還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此役后,,江志強乘勝追擊,,押上全部身家投拍了張藝謀的《英雄》,在全球斬獲1.77億美元票房,,并將內地電影帶入大片時代,。
這之后,江志強又陸續(xù)投拍了《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色·戒》《寒戰(zhàn)》《狼圖騰》《捉妖記》等近20年最火的大片,,其中,,《捉妖記》是他第三次押上全部身家投拍的影片,票房超過24億元,,創(chuàng)內地影史之最,。
在此期間,江志強被《華爾街日報》評為“亞洲最成功的制片人”,,而由他創(chuàng)造的海外票房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精準的眼光是怎樣煉成的?】
投拍電影以來,,江志強豪賭了三次,,三次大贏。他拍的電影不多,,爛片極少,,賠錢的也少?!陡2妓埂沸稳菟把酃饩珳省?,就像掌握了某種魔法。
江志強并沒有什么魔法,,他上學時成績平平,,開賭之后也沒有成為賭神,他對于電影的眼光來自訓練和策略,。
極其豐富的買片經(jīng)驗是他獲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安樂影業(yè)靠買片起家。早年,,由于電影供不應求,,江志強必須在只有劇本時決定買或不買,而劇本是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石,。投拍《臥虎藏龍》之前,,江志強已獨立運作安樂影業(yè)十年,而且在35歲后沒日沒夜地看劇本,,這些劇本成為他日后決策的“大數(shù)據(jù)”,。
除了懂劇本外,,江志強還懂觀眾。多年來,,他一直保持到電影院與觀眾一起觀影的習慣,,借此觀察觀眾的反應。他還會大量看爛片,,研究那些片子失敗的原因,,從中吸取教訓。
在這方面,,江志強經(jīng)常批評內地導演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去與觀眾同呼吸共悲喜。他反復強調,,觀眾才是老板,!
這個理論在香港電影業(yè)得到過驗證。比如許冠文是70年代的喜劇天王,,他于1973年推出的《鬼馬雙星》打破了香港票房紀錄,,比李小龍的功夫片還賣座,但暴富之后,,他逐漸脫離了觀眾,,開始拍富豪喜劇,最終被市場拋棄,。
除了懂劇本和懂觀眾外,,江志強還有一套獨到的投資策略。他認為觀眾喜歡的是好電影,,而不是某個地區(qū)或某種類型的電影,。同時他發(fā)現(xiàn)電影業(yè)存在嚴重的跟風現(xiàn)象,港片火了大家都買港片,,西片火了大家又都買西片,,而跟風會導致成本飆漲,讓大家都賺不到錢,。他覺得更明智的策略是不跟風,,而去發(fā)掘那些處于價值洼地的類型片,,然后拍出好電影,。
投拍《臥虎藏龍》就是一個例證。港片從1993年開始走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尤甚,,功夫片則是重災區(qū)。到李安拍攝《臥虎藏龍》時,,功夫片的成本已降到極限,,導演李安不但沒有收錢,,還把自己的房子押了進去。投拍這樣的影片,,成本方面的風險非常低,,只要拍出好片子不愁回本。
后來,,江志強用同樣的哲學投拍了香港警匪片《寒戰(zhàn)》,。
華商韜略梳理的資料顯示,《寒戰(zhàn)》前,,內地因《英雄》的大賣掀起大片熱,,各種大片紛紛上馬,制作成本高企,,而同時期香港警匪片卻陷入低谷,,成本很低。用低成本制作的《寒戰(zhàn)》在2012年上映后斬獲2.54億元票房,,還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隨后江志強又投拍了警匪片《風暴》,又大賣3.1億元,。
如果說江志強有什么魔法的話,,那就是保持對市場的了解,以及堅持正確的市場策略,。
【小團隊的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