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稚
我們總是愛用自己的好惡去評判孩子,,將一些原本中性的詞染上褒貶色彩,。比如“活潑”是好的,,“內(nèi)向”就不好,。曾經(jīng)有個家長問我,,他的孩子性格內(nèi)向,,適不適合去美國留學,因為感覺美國人更喜歡開朗自信的孩子,。我覺得很奇怪,,難道內(nèi)向的人就不自信,不開朗嗎,?外向就等于自信開朗,?
很多人總是以外向和內(nèi)向來評價一個人的意志品質(zhì),這其實是誤解,。性格不等于意志品質(zhì),,一些看上去粗獷的人,內(nèi)心其實脆弱,,而一些看上去文弱的人,,內(nèi)在卻很堅韌,不能以他是不是愛說話來衡量他內(nèi)在力量的強弱,。
我們往往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性格的內(nèi)涵,。譬如說“膽大”,我兒子魯魯小時候很膽小,,不敢游泳,,不敢坐過山車,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不敢和老師打招呼,。但是他卻敢于堅持真實的自己——忘了戴紅領(lǐng)巾敢于走進學校,挨批評就挨批評,;沒完成作業(yè)敢于不作假,,沒做完就直接承認沒做完,;考試敢于不按平時演練的范文寫,自己臨場發(fā)揮,,得低分就得低分,。
為什么在一些事情上他有非凡的膽量,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卻是如此膽怯呢,?
“膽大”并不是我們理解的“什么事都敢做”,。人不敢面對某件事,往往是因為不能承受其后果,,所以逃避,,這叫“不敢”。但有時候,,我們以為他是“不敢”去做的事,,實際上只是他“不愿”去做,這與勇氣無關(guān),。所以,,膽量問題其實涉及兩個概念,一個是價值觀,,一個是承受力,這兩者構(gòu)成了“膽量”的含義,。真正的“膽量”意味著作出價值判斷,,付諸行動,并承受后果,。
所以,,魯魯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勝任游泳,因而選擇放棄游泳,,寧愿留在岸上被人嘲笑也不冒險下水,,這恰恰說明了他的膽量。
他之所以不敢發(fā)言,,不敢和老師打招呼,,是對自我認識不足,對自己沒有信心,,怕說錯,,怕被拒絕,說明他這方面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這也正是需要我們父母包容他,幫助他成長的地方,。事實上,,他長大以后,自我評價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膽量也大了,,行動上就變得落落大方。他上初中以后,,在眾人面前靦腆膽怯這個問題已經(jīng)基本解決,,高中以后在全校演講也不發(fā)怵,現(xiàn)在在美國上大學,,很快融入陌生環(huán)境,,生活學習毫無問題,社團活動也非常積極,。
所以,,性格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有些標簽一旦貼上就揭不下來,,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負擔。更不要想去改造孩子的性格,,“改造”就意味著不滿,,這種否定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極大打擊,。而打擊孩子的自尊,,會損害他的自我評價,影響到他的自信自愛,,反而造就扭曲人格,,長遠損害難以估量。
更何況孩子并不是面團,,我們想揉成什么樣子就能揉成什么樣子,。真若是那樣,對世界來說,,將不是美景而是災(zāi)難——假若世界充滿著千篇一律的“好性格”,,它的勃勃生機、它的豐富多彩都將不復(fù)存在,。
任何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沒有絕對的“好性格”或“壞性格”,。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性格中好的一面充分發(fā)揮,不好的一面得到控制呢,?
首先,,給孩子更多的愛,,從內(nèi)心里肯定孩子、接納孩子,,讓他感受到安全和溫暖,,他才能沒有顧慮地正視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性格的真相,,客觀分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同時要幫助孩子獲得小的成功,,讓他感受到好性格帶來的成就感。
其次,,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其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害怕責難而文過飾非,。不要輕易批評孩子,,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一般不指責,,不糾正,,讓他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第三,,不要急于矯正孩子,,過分的關(guān)注會讓他壓力更大。家長的矯正往往會傳遞一種負面信息,,你如果總是在提醒他“要勇敢一些”,實際上就給他貼上了“不勇敢”的標簽,,等于在告訴他“你是一個不勇敢的人”,,“你的不勇敢讓我很焦慮”,這是一種負面暗示,,于是每到需要勇敢的時候,,他都要和自己的不勇敢作斗爭,更要擔心他的不勇敢引發(fā)父母的過激反應(yīng),,這種心態(tài)下他怎么可能坦然處之,?越緊張,越勇敢不起來,。
第四,,對于生性拘謹?shù)暮⒆樱灰o他太多約束,,在時間的安排,、物品的使用,、朋友的選擇等等問題上,都給他多一點決定權(quán),,讓孩子的性格有自由成長的空間,,這樣他才能放得開。對于生性莽撞的孩子,,則多一些細心的引導(dǎo),,既不能因嚴苛管束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也不能因溺愛放縱而失去教養(yǎng),。
第五,,對于害怕犯錯的孩子,可以嘗試著讓他犯點小錯誤,,看看到底會有什么嚴重后果發(fā)生,,天會不會塌下來,在挫折中鍛煉抗挫折能力,。對于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小子,,也不妨讓他犯點小錯,為自己的莽撞付出代價,,在犯錯中吸取教訓,。當然,這些都需要把握分寸,,不要對孩子造成實際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