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家庭中對子女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便是家訓,。重視家庭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傳統(tǒng),。先賢孔子教育弟子們語言要美,不能罵人,。曾子教育孩子對人處世要心平氣和,,不能粗野撒潑。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兒子找一個讀書的環(huán)境,,搬遷了三次家,。許多前賢先祖為教育子孫、撰寫了“家訓”,。至今,,啟迪后世,感人甚深,。
家訓,,是家庭尊長教育子孫如何治家、做人的訓導話,。古代的家訓名目多樣,。在《中國叢書綜錄》里列入“家訓”一類的書籍很多。如南北朝時顏之推作《顏氏家訓》二十篇,。他把家庭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從家族長遠利益出發(fā),為了“整齊門內,提撕子孫”,,使顏氏家族在政治時局變動中不至衰敗,,依靠家庭教育教訓子孫,,講立身處世之道,。有人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额伿霞矣枴肥枪糯谝徊棵逼鋵崱⒈容^完整,、內容豐富的家訓,,所以影響頗大,流傳甚廣,。
在顏之推的影響下,,后代出現(xiàn)了不少的家訓。宋朝司馬光著《家范》,、趙鼎著《家訓筆錄》,、袁采著《袁氏世范》、陸游著《陸放翁家訓》,、朱熹著《朱子訓子帖》,、葉夢得著《石林家訓》。明,、清兩朝的家訓更多,,有的叫“家訓”、“規(guī)范”,,有的名“戒”,、“箴”,或其他名字,,但都是教育兒孫的內容,。
書信形式的家訓頗為著名者有《曾文正公家書》,共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這類家書,很多涉及到人生,、社會的知識以及古代的傳統(tǒng)道德,,有不少可取之處。家書寫得辭意懇切,,語言也簡明曉暢,,苦口婆心娓娓道來,肺腑之言躍然紙上,令人感奮,。由于曾國藩的子弟有不少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人們都認為他“教子有方”,所以《曾文正公家書》也就十分受推崇,。
宋,、元、明,、清時期的家訓也有不少封建說教的地方,,但比較能以家庭、社會中的許多實際事情出發(fā),,教育子孫保持清白節(jié)儉的家風,,不廢事敗家;關于讀書學習和男女問題,,也是談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元朝鄭太和《鄭氏家范》中認為,下棋,、寫詩,、填詞、看戲,、養(yǎng)魚,、喂鳥都是敗家的事情,要子孫擯棄,?!都t樓夢》小說中的賈政便十分反對賈寶玉、林黛玉看小說和戲曲一類的書籍,。家長們勸子孫見著這類書立即燒掉,,甚至管束孩子們不要看戲,更不要與唱戲的人,、耍雜技的人交往,,一心一意讀孔孟圣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