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在“研學旅行”計劃的推動下,中國傳統(tǒng)游學模式逐漸回歸,,一些教育機構(gòu)如山西的三益書院和北辰學堂等都推出了相關(guān)的游學形式,,參與者數(shù)以千計。
何謂“游學”,?傳統(tǒng)上,,游學是游學者游歷四方、尋師求學,、傳播思想的文化活動,。人有恒言曰:“百聞不如一見?!薄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游學之益在于體驗,,人世間有些知識,,有些情感,有些體會,,非親歷其境不能得其益,,游學的必要性就在于此。
游學傳統(tǒng)由來已久,,早在《史記·春申君列傳》中,,就有“游學博聞”之語??鬃又苡瘟袊?,歷時十余年,行程數(shù)千里,,歷經(jīng)艱難險阻,,一邊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邊帶領(lǐng)弟子讀書,、體驗山水,、感悟人生,并將一路的所聞,、所見,、所感記錄下來??鬃铀篮?,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進行整理,編成《論語》,,傳誦至今,。司馬遷從二十歲起就漫游祖國各地,到處尋訪古跡,,采集傳說,,行跡所至,殆遍宇內(nèi),。壯闊的游記,,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閱歷,,而且壯麗山水中的靈氣,,也賦予了他“疏蕩頗有奇氣”的文風,為他寫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顧炎武,,這種傳統(tǒng)代代相傳,,成就了中國古人知行合一的優(yōu)良士風。
其實不僅僅在中國,,游學也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tǒng)的一種教育形式。13世紀,,來自意大利的馬可·波羅沿絲綢之路來到東方,,并在中國游學17年,其口述的《馬可波羅游記》不僅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開辟,,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元朝地理和歷史的重要典籍。18世紀,,英國上層社會也興起了一股赴歐洲大陸游學的熱潮,,在加強與歐洲大陸聯(lián)系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今天的日本,,游學早已成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國家大力支持中小學學生游學,并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其費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發(fā)展,,教育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曾經(jīng),,游學這種教育形式因費時,、費力、費錢等缺點的存在,,加之社會各方擔心學生在游學過程中會受到意外傷害,,一度有被擱置的趨勢。2016年末,,教育部,、中國國家旅游局等11個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關(guān)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該計劃的發(fā)布和實行使游學獲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其掃清障礙,解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