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中國有嘻哈》 火了。
年輕人津津樂道著Freestyle,,穿超寬松潮牌T恤,、文大花臂,戴棒球帽,、扎臟辮,、掛金鏈,走路要踩著耳機里Hiphop的鼓點,,打著響指比出手勢,,走出一股“全世界我最酷”的氣勢。打招呼是擊掌心掌背撞拳撞肩,,嘴里說著“Cool cool”和“Hey what’s up man,?”拍照要向斜上同一方向舉起雙臂擋住臉……
上一輩人卻大多不以為意。總歸是太陽底下無新事,,這不是Hiphop文化第一次在中國掀起熱潮,。事實上,中國最早一代受Hiphop影響的人們如今已四五十歲,,只是當年的街頭茬舞者大多早已成家生子,,無處安放的荷爾蒙隨年歲褪去,傲氣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消磨,,張揚一時的年輕時光堆放在沉默里,。
它曾拯救人。在選擇稀少的年代,,以街頭藝術與商業(yè)的形式,,Hiphop為放棄學業(yè)的少年另辟了一條蹊徑。與搖滾或朋克大肆標榜的反叛不同,,Hiphop的基因里恐怕就流著商業(yè)的血脈,,作為從貧民窟黑人區(qū)發(fā)源的街頭文化,生存的基本欲望驅動著它的發(fā)展,。它也因此包容,,叫囂欲望或者針砭現實,鼓吹幫派習性或者呼喚愛與和平都可以是它的模樣,。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的紐約布朗克斯,,到2017年的中國大陸,Hiphop文化漂洋過海,,低谷有時,,興盛有時,隨時代自我更新?lián)Q血,。毫無疑問,,就在當下,因為一檔劇情式真人秀網絡綜藝節(jié)目,,國內資本對它的關注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但任何流行背后,幾乎都值得警惕:究竟是什么力量,,裹挾起了這波來勢洶洶的浪頭,?借勢涌起的,真的是Hiphop文化嗎,,抑或只是這個美麗新世界披著亞文化的外衣自我復制的幌子,?
中國獨立音樂人小老虎在采訪結束后挑戰(zhàn)即興freestyle,規(guī)則是在歌詞中出現關鍵詞“人物,、云朵,、罪惡”
1987 霹靂舞旋風
◇◆◇
那是1987年的中國,。大街小巷,年輕人跳著奇怪的動作,,腳下“踩單車”,,手上“擦玻璃”,雙臂呈波浪狀抖動,,模仿電流通過身體,,一人從另一人襠下瀟灑酷炫地快速鉆過去。露指霹靂手套,,高幫回力帆布鞋,,衣服是自己扯布做的,要用最鮮艷,、大紅大綠的顏色,,做成最與眾不同的款式,小皮坎肩帶鉚釘,,戴耳墜,,燙頭,綁發(fā)帶,。
那是1987年的內地電影院。人們看著看著,,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黑漆漆的狹窄過道或銀幕前的空地上,跟著節(jié)奏感強烈的配樂鼓點律動著身體,,模仿電影里的動作跳舞,。電影里的舞蹈評委問主人公“你是誰”,銀幕外的觀眾一齊回答:“旋風——街頭舞蹈家,!”
那是譯制片《霹靂舞》(Breakin’)盛行的一年,。經歷了1987的王波今年快四十了,亮晃晃一頂藍色棒球帽反扣,,長溜溜一串佛珠項鏈,,藍色粗框墨鏡擱一旁,皮膚坑洼,。初中揍他的那群孩子早結婚生子和別個大人沒兩樣,,“丫看我這樣都驚了,你怎么還跟小孩兒似的,?”說后半句的時候,,他身子前傾,雙手趴在桌邊,,瞪大了眼睛搖頭晃腦地模仿驚了的語氣,,轉瞬放松哈哈大笑,。
混跡于早年北京Hiphop圈的人,幾乎不可能不知道王波——隱藏樂隊成員,,頭三屆Iron Mic比賽冠軍,, 90年代末北京最早的Hiphop派對Section 6組織者。但這頂“中國Hiphop說唱元老”的帽子不好戴,。以前不覺得,,現在《中國有嘻哈》一火,十幾個采訪找上來,,加上各種趁熱組織的活動,,有時焦頭爛額到把約好的采訪忘個一干二凈。見到他是約定時間的兩小時之后,,他已連續(xù)十天,、每天只睡三小時。
王波 圖 / 受訪者提供
但他還是勤勤懇懇地赴約,,把同樣的經歷和觀點翻來倒去地重復,,描摹畫面和細節(jié),極有耐心,。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告訴大家Hiphop文化曾怎樣把藝術和創(chuàng)造性帶進了年輕人的生活,盡管最開始的時候他會禮貌又不屑地告訴你,,“如果你們文章是說那個叫什么中國嘻哈,,我不屬于嘻哈的范圍啊?!?/p>
沒經歷過北京上世紀80年代的人,,大概很難想象,中國街頭早就流行過“一言不合就尬舞”的景象,。那時候天很藍,,隆福寺一條街所有廣告牌都是豎著的,修鞋補鞋的,、電影院,、游戲廳、發(fā)廊,,最大的廣告牌比樹還高,,四個大字,“黑妹牙膏”,。1987年,,王波8歲,打小成績不好,,正是上房揭瓦的年紀,,蹲人家房頂上學抽煙裝酷,,但除了偷葡萄石榴倒也沒干什么真正意義上的壞事。直到在電影院看了《霹靂舞》,,整個人跟電擊了似的,,那感覺沒法說,總之是,,好像突然發(fā)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大他十來歲的哥哥姐姐們開始在街頭跳舞。一開始是茬舞,,比誰跳得像,,有時跳著跳著就打起來,一如電影里的情節(jié),。在美國,,霹靂舞最早確實是幫派間互相挑釁的儀式,也是早期Hiphop文化的核心,;但在中國,,在娛樂選項稀缺的年代,打架有時算是一種娛樂項目,。王波年紀小,,就跟著在一邊看,著迷了每天一路跟著跳得最神的大哥哥回家,,不敢上去說話,,就這么跟了一倆禮拜。
當時,,還沒人知道那就是Hiphop,,準確地說,,是Hiphop文化的一部分,。有關Hiphop文化的紀錄片《風格戰(zhàn)爭》(Style Wars)里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初紐約布朗克斯區(qū)類似的街頭景象。盡管是一部以紐約街頭涂鴉為主體的紀錄片,,但鏡頭也勻給了黑人孩子們的街頭籃球,、街舞和說唱——玩這些的年輕人是同一撥,想深入了解其中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忽略其他,。
但在1987年的中國,,8歲的王波與說唱音樂之間還隔著6年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