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wèi)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shù)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砥礪奮進的五年 圓夢中國人系列報道】
未來網(wǎng)北京9月10日電(記者 賀卓輝)“我和團隊所從事的是結構生物學研究,也是一項基礎領域研究,今天可以得到這一大獎是因為國家過去十多年對基礎研究的連續(xù)投入,不然是萬萬沒有可能的,。”在近日的一次頒獎典禮上,清華大學副教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通過電話連線表達了獲獎后的感受,。
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wèi)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shù)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施一公的獲獎評語: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復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施一公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
“我有一個非常拼命努力又非常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團隊,這個大獎雖然是頒給我本人的,但卻是對我的團隊和課題組的獎勵,?!笔┮还硎尽?/p>
首次呈現(xiàn)“剪接體”結構 樹生命科學領域里程碑
施一公獲獎的“剪接體”研究成果于2015年8月23日公布,。
8月21日,施一公團隊在世界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以及期刊在線同時發(fā)表了兩篇研究長文,《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
這兩篇關于“剪接體”的文章,被譽為是生命科學領域里程碑式的巨大發(fā)現(xiàn)。其成就在于,讓人類第一次更清楚地“看見”剪接體的結構和它的工作過程,。其意義在于,為開發(fā)治療老年癡呆等疾病的高效藥奠定基礎,。
這項研究是施一公的4人團隊,6年潛心研究后的成果。
很多人對“剪接體”不了解,卻常常聽起老年癡呆,、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脊髓型肌肉萎縮癥等疾病。
“剪接體”與諸多疾病的關系,還要從“中心法則”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