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文理學院,,師生比一般維持在1:8左右,所以想和教授熟悉起來比在大U要容易很多,。除了規(guī)定的office hours(答疑時間)之外,,和教授單獨約午飯,、咖啡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舉個極端點兒的例子,,我有位同學因為寒假沒法回家,,教授就主動把家里多余的房間騰出來給她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恐怕描述的就是這種可貴的師生情吧,。
我認識的所有教授里,,最特殊的一位當屬我的形體啞劇教授Tom。Tom是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平時卻靈氣輕巧得像個孩子,。我認為,他是“智慧老人”最好的詮釋,。
有一天上課,,他講起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原來Tom為了不參軍去越南戰(zhàn)場,,讀了研究生,,從繪畫轉(zhuǎn)到戲劇專業(yè),后來看了一次啞劇大師的表演,,然后愛上形體啞劇,,于是申請了Fulbright獎學金,去巴黎學藝,。
在巴黎,,他又被征兵辦公室勒令參軍但拒不回國,后來干脆留在巴黎教英語,,學生是一群越南農(nóng)民,。他們?yōu)榱烁兄xTom,做了一大桌子越南菜,。
當問起Tom怎么來到波莫納的,,他笑了笑,“就像所有事情一樣,,都是神的旨意,。”
在文理學院里,,學到的不光是教授傳授的知識,,還有他們獨到的人生哲理和對待生活淡定、包容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