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庇值搅四旮鶅旱紫拢嗄昵斑@個時候,,遠方的親人捎來一封家書,,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期盼,郵遞員在這個時候也成了“最可愛的人”。時過境遷,,在通信手段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寫信的日子早已離我們遠去。再過兩天,,手機會空前繁忙,,拜年的信息、群里的紅包,,都會接踵而至。不過你有沒有想過,,有多久沒從書信上讀過節(jié)日問候了,?記憶里讓人倍感親切的“郵政綠”信筒,,是否早已讓你視而不見了,?
信筒·故事
開筒員:一早上只取回11封信
上周五,,北京晨報記者騎著自行車,,跟隨東四郵局開筒員楊明軒去取信,,老楊負責整個東四郵局片區(qū),騎自行車一圈8公里多,,分布有9個信筒,。早上9點準時出發(fā),,從東四郵局往東順著朝內(nèi)大街不遠,,來到第一個信筒,。老楊打開箱門,,里面空空如也。關上箱門,,他從自行車上取出撣子,,上下左右把信筒擦拭了一遍,?!氨鹿苡行艣]信,我們要求逢筒必擦,,做好保潔,。”騎著自行車再來到朝內(nèi)南小街,,打開第二個信筒,,僅一封信件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信筒里。
9個信筒都開了一圈,,用時大約一個半小時,老楊取回來11封信,,其中有4封是明信片,,其余都是發(fā)往單位的信函,。將取回的信蓋戳銷票后再分類放好,,等待中午投遞;下午4點,,再開第二遍信筒。
“最開始剛干開筒員的時候,,信是真多!”2001年,,老楊來到東四郵局當起了開筒員,,那個時候東四郵局轄區(qū)共有21個信筒,,早上8點半就得出去,,經(jīng)常在開了第二個信筒時,,報兜子就裝滿了,,不得不返回一趟把信送回郵局,?!霸绞堑侥甑?,家書和明信片都多,,最火的時候一開筒呼啦啦兜子就滿了,?!?/p>
老楊說,十幾年來信件是每年都在減少,,類別也在發(fā)生變化,,最初大部分都是家書,后來商業(yè)函件和明信片增多,,家書逐漸減少,。2012年,隨著中央“八項規(guī)定”嚴禁公款寄送賀年卡,、明信片之后,,開筒取出的信件更是“少得可憐”,自行車上的報兜子再也沒有鼓鼓囊囊過,。
王府井郵局的開筒員李鵬,,干這行12年了,,他還記得,,“在業(yè)務量最多的時候,,打開信筒,,信件嘩嘩往下掉,?!钡罱鼛啄辏?jīng)常打開信筒沒有信件,,還總是發(fā)現(xiàn)有人拿信筒當垃圾筒,,一打開信筒里面全是餐巾紙或者雪糕棒。
投遞員:上世紀80年代“夾道歡迎”
朝陽區(qū)水碓子郵局主管投遞工作的副局長寧建干了30多年的投遞工作。1978年,,高中畢業(yè)的寧建被招到朝陽郵局當投遞員,,負責安定門外到德勝門外的信件報紙投遞,。他還記得那個時候還是老式水泥澆注的圓形信筒,。那個年代,,因為通訊手段單一,,來來往往的信箋幾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聯(lián)絡的主要工具,,每天都得有二三百封信,,再加上報紙,,報兜子總是裝得滿滿的,。由于郵件量太大,,開筒員每天要開三回。
從安外到德外,,寧建每天給居住在這一片的居民送報紙信件,,一干就是4年。那個時候,,老百姓特別認可郵政投遞員這份工作,,一來郵政和鐵路一樣都是“鐵飯碗”;二來郵遞員來了,,老百姓盼著的家書也到了,,尤其是每年11月底至次年1月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家書,。無論刮風下雨,,每天早上9點左右和下午四點來鐘,寧建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胡同口,,按例會“喊報,、喊信”,比如“人民日報來啦,!”這時候,,家家戶戶的人都出來了,等在家門口翹首以盼,,或者招呼他“有沒有我家的信,?”寧建每天也會受到兩次“夾道歡迎”的待遇。
在此期間,,寧建轉(zhuǎn)崗到營業(yè)部門,,幾年后又回到投遞部門擔任管理工作。他記得大約從2000年以后,,家書數(shù)量就開始逐年在減少,。據(jù)北京郵政部門2004年統(tǒng)計,當年“家書”類的私人信件大約只占到25%,,市民收到的信件中四分之三都是各種信用卡對賬單,、保險單、商場的打折廣告等商業(yè)信函。現(xiàn)在,,打開信筒,,幾乎都是公函、商業(yè)信件,,家書還不到十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雙十一”過后那數(shù)量猛增的電商包裹,。
營業(yè)員:常見大學生不會寫信
上世紀80年代,,陳蘭穎上高中,學校門口有一個鑄鐵的大信筒,,是她對郵局最初的印象,。1994年,陳蘭穎進入東四郵局做營業(yè)員,。剛上班的時候,,帶她的師傅就告訴她,經(jīng)常會有不識字的客戶來寄信,,營業(yè)員有時候還要幫忙寫封家書,。結(jié)果,等她“獨當一面”后,,卻發(fā)現(xiàn)不識字的人幾乎沒有,,倒是經(jīng)常會遇到大學生來寄信時,提筆寫信常犯愁,。
比如不知道寫信的格式,,經(jīng)常出現(xiàn)家庭信息不詳、收件人姓名寫錯,、收寄件人位置寫反的信件,,這種信件一般都無法發(fā)出。所以每次她在收信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一一確認信息是否正確。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貼郵票,,他們經(jīng)常會遇到郵票正面貼一張,,背面貼一張的信件,這種信件,,通常都會當作“欠資”處理,,退回寄件人。
在東城區(qū)“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中,,東四郵局就在周圍的史家小學,、北新橋小學、交道口小學開展了“書信進校園”的活動,帶著孩子體驗寄信,。去年12月,,東棉花胡同幼兒園還主動與郵局取得聯(lián)系,郵局職工將“書信進校園”活動帶到幼兒園,,教孩子親手做賀卡,、寫信封、貼郵票,,再通過郵寄的方式,,給父母送祝福。孩子們排著隊寄信的場面,,被陳蘭穎拍了下來發(fā)到了朋友圈,,引來無數(shù)感慨。
集郵家:從信件上集郵才有樂趣
說到集郵,,崇文集郵協(xié)會會長鄂文江在郵迷里有大批的“粉絲”,,他不僅有著64年的集郵史,而且是《丙申年》特種郵票首發(fā)日紀念戳,、郵資機宣傳戳的設計者,,也是丁酉年“大吉大利”生肖主題郵資機戳設計者。
今年80多歲的鄂文江老先生,,從1953年開始集郵,,從事紀念戳設計也有30多年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各地的郵友給他寄的信件每天都有二三十封,,到現(xiàn)在,他三四天能收到一封信,。鄂老說,,信件有著寄件人的心意在里面,是微信,、電話所比不了的,。這些年的信件,他都精心收藏了起來,。
從集郵來說,,對于傳統(tǒng)的信件他也有著特殊的感情?!白钤缂]時,,都是從信封上找郵票?!奔]的人對于郵戳的位置非常講究,,要求位置正,、清晰,蓋住郵票左下角四分之一,。如果能遇到信封整潔,,品相好、郵戳又正又清晰的郵票,,那真是太難得了,,簡直“如獲至寶”。而從信封上鉸下來的郵票身價要次之,,流通的自然封比作為商品的首日封又要珍貴,。通過這種方式要想收集到整套郵票,相當不容易,,對于郵迷的感受自然不一般,。而如今幾乎沒有人寫信,集郵的方式都是排隊在郵局購買首日封,,現(xiàn)場蓋戳,,雖然也是文化傳承,但他認為已經(jīng)失去了那份樂趣,。
信筒
變遷
圓柱筒
早期的信筒是水泥澆筑的圓柱筒,,2015年,長安街沿線更換“復古筒”,,形狀形似古老的落地圓柱形信筒,,顯現(xiàn)出厚重的歷史感。
方形筒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郵政的平信郵筒,,與現(xiàn)在的方形信筒最大的區(qū)別,,底座是一根獨立的柱子,而不是現(xiàn)在的兩根柱子,。(資料圖片)
“黃帽子”信筒
1983年,,北京出現(xiàn)了“黃帽子”信筒,信筒的頂部被涂了一層黃油漆作為標識,,主要是搜集那些需要加急的信件,。(資料圖片)
北京晨報記者 陳琳/文 王巍/攝
原標題:全市5000信筒 堅守書信情懷 目前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郵政:信筒作為公共設施不會“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