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大家出行的高峰期,,其中不少人會選擇乘飛機出行,。近期,,有旅客在社交平臺上反映,,自己買好的機票悄悄發(fā)生了變化,。
旅客機票悄悄被“退高買低”
原因何在,?
在多家社交平臺上,,記者發(fā)現(xiàn)有不少旅客都反映自己已經購買好的機票,,在未經本人授權的情況下被人私自退票,隨后又擅自用更低的價格購買同航班機票,。不少“被換票”的消費者發(fā)現(xiàn),,新老機票之間的差價通常達到幾百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記者采訪了民航的業(yè)內人士,。
航旅縱橫行業(yè)發(fā)展部總經理趙楠:旅客提前購買了一些高價格的客票,,如果在航班起飛前,這個航班的票價降低,,中間商有可能會在旅客不知情的情況下退票,,然后出一個低價客票。這個差價可能就是旅客的損失,,也是航空公司的損失,,但可能是中間商渠道的一個利潤。
趙楠介紹,,目前國內機票大體的銷售方式分為直銷和分銷:
直銷主要是由航空公司直接面向旅客銷售,提供的是航空公司直接的產品和服務報價,;
分銷模式則是通過平臺,、代理人、旅行社等各種渠道去向旅客進行銷售,。當旅客選擇了不同的分銷渠道,實際上就是從供應商處購票,,部分供應商在機票波動時就動起了“賺差價”的腦筋,。
專家:侵權隱蔽舉證難
監(jiān)管應加大力度
機票“被退高買低”,看似沒有影響旅客的正常出行,,但是卻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到底該怎么辦呢,?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消費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商家過度地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我覺得這個行為明顯侵犯了消費者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同時也侵犯了消費者財產安全的權利,這也是一種典型的不誠信的行為,。
陳音江認為,,由于機票預訂退改大部分都是在平臺系統(tǒng)上操作,具有較高的隱蔽性,,普通消費者一般很難發(fā)現(xiàn)和取證,,也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所以我覺得監(jiān)管部門要履行相應的職責,,對這種行為加大行政處罰的力度,。比如說不僅僅是進行相應的罰款,,可能要列入信用的黑名單,有的情節(jié)特別惡劣的,,甚至可能吊銷相應的從業(yè)的資格和資質,。
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購票時,盡量選擇正規(guī)可靠的渠道,,一旦出現(xiàn)侵權的情況,,消費者要盡可能地保存證據(jù)跟商家和平臺溝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平臺也有義務盡量幫助消費者取證,并加強對平臺上商家的審核監(jiān)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