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票,怎么也少不了黃牛黨們,。其實主辦方對他們是又愛又恨,。黃牛們炒票的確會造成市場供求信息失真,使演唱會市場難以成熟,。但是當主辦方眼瞅著高價票賣不出去時,,除了與效益好的大企業(yè)合作低價賣給他們當做企業(yè)福利,還有一種辦法就是不顧行業(yè)規(guī)范,,暗中聯(lián)系黃牛,,低價向外拋票。
有市場就有戰(zhàn)場,。流行音樂的主要觀眾主要是青少年和剛工作不久的青年人,,雖然他們消費水平并不高,但他們去看演唱會的目的不少是對某個愛豆迷戀,,這種感情激發(fā)的熱戀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主辦方自然不用擔心沒有“虹橋一姐”的支持。
被圈了錢,,也放逐了情緒
最近龍應臺在港大“一首歌,,一個時代”的主題演講談到歌曲承載著一個時代的主題,那流行音樂更是如此,。雖然在不同年代唱的感覺不一樣,,但能最鮮明反映當時流行風潮。
流行歌曲反映當下人們的社會生活,,觸及人們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情感細膩角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振,。青年人的躁動,、叛逆也能與搖滾樂特有的激情相匹配。
丹尼爾·貝爾說“現(xiàn)代主義勝利的啟示錄里,,黎明所展示的光彩不過是頻閃電子管不停的旋轉”,,演唱會強烈的視覺效果、震撼音響,、觀眾吶喊,,這些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讓人們在聲光電技術交互的氛圍中,,擺脫現(xiàn)實,。
物質化、功利化,、機械化的現(xiàn)代社會,,日漸疏離的人們一起參加萬人同聲演唱會,個人情感很容易體驗到“我”擴大成“我們”,,“我”的喜怒哀樂擴大成“我們”的喜怒哀樂,,通過這種集體式的文化消費方式,人們能感到一群人的狂歡激情,。
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談到流行音樂的社會心理學功能:流行音樂通過其音樂形式使大眾從心理上適應了霸權的統(tǒng)治,,他們或不經意隨著音樂律動而淡忘了自身所受的壓迫,或者陷于音樂編制的情感痛苦中而忘了現(xiàn)實的苦痛,。
臺上臺下歌手和觀眾互動,、觀眾與觀眾之間情緒像龍卷風一樣的傳染,人們溶解在群體中,,在生活的共鳴里,,宣泄快感、獲得心理釋放,。
因此很多人愿意吃土半月,,就為了感受演唱會的氛圍,雖說是為了一時快感,,但這種外人看來非理性的做法對某些人來說確實也能起到找專業(yè)心理醫(yī)生咨詢的效果,。
窮人玩的音樂逐漸成了“貴族消費”
音樂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音樂廣場,而古希臘競技場常有的音樂項目被普遍認為是最早的音樂廣場現(xiàn)象,。比如四年一次的大型活動宙斯大祭,、皮底亞節(jié)往往伴隨著豐富的音樂表演。
為現(xiàn)代音樂鋪平道路的爵士樂在20世紀初有了發(fā)展,,開始在酒吧和公共場所演奏,。20世紀50年代隨著電吉他的發(fā)明、搖滾樂的誕生,也推動著演唱會所必須的設備PA(擴音機)需求量增大,。
不過在50年代的大多數(shù)音樂人都是窮人,。1960年,出生工人階層家庭的約翰·列儂正式組建了“披頭士”樂隊,,并開始在各地的俱樂部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