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歲到55歲,,高源在天安門廣場,,為游客拍了38年照片,,共計近70萬張。按6寸照片的長度計算,,這意味著能繞天安門廣場近40圈。
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從板正著裝到破洞牛仔,,從1個月寄達到1分鐘可取……一張張照片,記錄著天安門和背后的時代變化,。
對高源來說,,最遺憾的,是上千張游客的天安門留念照,,由于地址寫錯無法寄到,、著急跟旅行團走來不及取照等原因,至今無人領取,。
他一直在找尋這些照片的主人,,也通過微博等方式“尋人”。
“也許游客一輩子只來過一次天安門,,對他們來說,,照片意義很大?!备咴凑f,,希望能找到他們,,歸還照片,做個交代,。而無人認領的照片,,自己會一直留著。
動搖&堅持
每天都在天安門拍照
新京報:怎么到天安門當攝影師的,?
高源:我年輕時淘氣,,家人不放心去當兵。1979年,,我隨母親所在單位分配工作,,到天安門當攝影師。
新京報:工作之前對攝影有了解嗎,?
高源:淵源深厚,。小時候條件不錯,我們那個家屬院有兩臺相機,,小孩都能拿著玩,,大人教我們拍照和洗照片。
新京報:工作情況如何,?
高源:一開始覺得自己有優(yōu)勢,,一學就會,不太當回事,。工作幾年后,,也私下想換工作,看了看武警,、清潔工等,,不如我們輕松自在,動搖的念頭很快就打住了,。
新京報:覺得這是鐵飯碗,?
高源:照相這一行曾是朝陽產(chǎn)業(yè),一般人玩不起,,羨慕的多,,最重要的是待遇好。工作第一年,,我每月工資70元,,快趕上父親了。上世紀90年代左右,,月收入上千,,上兩天休兩天,再也找不到這么好待遇的了,,舍不得走(笑)?,F(xiàn)在是出于喜愛和責任,。
新京報:有想過會干這么久嗎?
高源:沒想過,,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晃晃悠悠38年,,經(jīng)過公私合營,、私有化、股份制改革等變動,,照相館人員陸續(xù)走了,,現(xiàn)在老師傅就剩下我一個,我打算干到退休,。
新京報:形成“職業(yè)慣性了”吧,?
高源:養(yǎng)成習慣了,一天不來就不自在,,每天我都在天安門拍照,,拍周圍的人,拍武警,,拍風景,。這是對這個城市和這份職業(yè)的感情,我覺得自己不僅是攝影師,,更是記錄者,,有責任記錄天安門和這里反映出的時代變化。
變遷&不變
1個月取照到1分鐘
新京報:38年來共拍過多少照片,?
高源:估計近七十萬張,沒具體統(tǒng)計,。
新京報:38年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高源:相機的變革,。從最初用的海鷗牌120相機,,只能拍黑白照,到黑白,、彩色都能照,,再到成片快價格貴的保利萊相機,最后數(shù)碼相機時代到來,。家里一百多臺相機,,報廢的、淘汰的,、收藏的,、壞了修好的,,見證了變革的每個階段。
新京報:來照相的人有什么變化,?
高源: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都穿黑白灰和綠色的衣服,很板正,。后來有了喇叭褲,、裙子等,表情也沒那么嚴肅了,。如今,,花花綠綠穿啥的都有,尤其是年紀越大的女士,,越穿得艷麗,。對了,現(xiàn)在小姑娘都穿破洞褲,,有點意思,。
新京報:取照時間也縮短了吧?
高源:剛工作時,,來拍照的能排兩百米的隊,,就是因為照相需先登記地址,憑票照相,。為節(jié)約時間和成本,,有專人裝著膠卷送到長春洗照片,半個月后送回北京,,再寄出,,承諾一個月內(nèi)寄到。
上世紀90年代后,,取照就變成2小時,。2005年,數(shù)碼相機廣泛使用,,半小時就能洗出來,,現(xiàn)在是1分鐘。
新京報:還有其他的變化嗎,?
高源:升國旗的旗桿,、武警的制服、環(huán)衛(wèi)的工作車,、新添置的圍欄,、還有地鐵和地下通道等,變化太多了。
新京報:哪些是沒有改變的,?
高源:人們對天安門的情感還是一如既往的深厚,。拍照時,你能感受到他們眼里的莊重,,常有人和我說,,這一刻是神圣的,。
過客&記憶
一對老夫婦照相16次
新京報:拍照的游客大多是什么人,?
高源:60%以上是老年人,他們對天安門有特殊的情感,,是那個時代的記憶,,有的人來看升旗,哭得稀里嘩啦,,無論如何都要和天安門合影,。
新京報:有哪些記憶深刻的游客或故事可以分享?
高源:去年國慶節(jié),,下著小雨,,一個河南老兵,讓我給他拍照,。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70多歲了,第一次來天安門,,買的站票,,從縣里趕來。他拿出一套很整齊的軍裝,,穿在身上,,特別有年代感,我當時也被感動了,。
還有一個盲人流浪漢,,第一次來是冬天,穿著軍大衣,,有些破舊,雙手推著自行車,,馱著被褥等行李,。他照相時用白布把日期貼在衣服右上角。給錢時,,全是一角一角的硬幣和皺巴巴的紙幣,。今年又來了,我沒要錢。
此外就是一些老夫婦,。有一對來我這里照相16次,,每次都在同一地點照,他們說留個紀念,,年年都來,。還有一對來自云南的夫婦,為紀念結婚50年,,手捧老式結婚證在天安門前照相,。
新京報:你有什么感觸?
高源:為他們記錄這一瞬間是我的榮幸,。我遇到幾十個常年來留影的老年人,,次數(shù)多了大家加上微信,都成了朋友,,每次來照相都找我,,很開心。以后他們再來,,即使我退休了,,也樂意再跑一趟,免費為他們照相,。
遺失&找尋
無人認領的會一直留著
新京報:為何會留存游客沒取的照片,?
高源:以前我們有規(guī)矩,定期沒人取的照片都會粉碎,,因為涉及個人隱私,,我們也沒有地方保存照片。但畢竟是自己拍的,,心有不舍,。后來公司改革,允許我們處理這些照片,,我就留意保存下來,。
新京報:共留了多少張照片?
高源:家里堆了上千張,,無人認領的我會一直留著?,F(xiàn)在設備高級,我覺得不錯的照片都會存在硬盤和電腦里,,不管是工作中還是閑暇時隨手拍的,,都存3份。
新京報:沒領取的原因是什么,?
高源:好多人照了相,,著急跟旅游團走,兩個小時也等不了。還有的去故宮玩一圈,,累得不行,,懶得回來了,很多因素?,F(xiàn)在速度快,,不至于了。
新京報:為何想要找到他們,?
高源:我怕萬一游客覺得這是個念想,,也許他們一輩子只來過一次天安門,畢竟這些照片是一段記憶,。萬一有人找回來,,也是個交代。
新京報:以什么方式找尋,?
高源:沒有刻意去找,,就讓女兒發(fā)了微博,最近一些媒體拍了視頻,,也傳達了我的意愿,,足夠了。因為不知道別人姓名,,聯(lián)系方式也沒了,,需要本人聯(lián)系我,我才能幫著找到,。其實我更樂意再給他照一張,,大概是一種儀式感。
新京報:有人來找你要回照片嗎,?
高源:去年9月,,一個河南農(nóng)民通過微博找到我。他說自己18歲時和父親在天安門前合過影,,但一直沒收到照片,。我根據(jù)描述查了下,給他發(fā)了幾張,,其中一張還真是他的,。這照片是上世紀90年代的,我也不記得怎么留下來的,,只覺得太巧了,。
另外還有十余人咨詢過,但都沒有下文,。時間太長,,人的模樣也有變化,那些游客也不可能記得是誰拍的,,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