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勐景來,,陽光明媚,,溫暖如春,。這個位于中緬邊境的傣族村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110多戶人家在這里繁衍生息,。
傣家寨子特別美,,高大的菩提樹下,,翠竹掩映之中,,隱約可見傣家竹樓的小巧竹檐。
西雙版納盛產竹子,,傣家人就地取材建造竹樓。
玉應的家就在村子中央,,房屋分為上下兩層,,下層高約七八尺,四周沒有遮攔,二樓住人,,既可以避免潮濕,,也可以遠離地面的熱氣。這樣的構造,,蘊含了傣族的建筑智慧,。近年來,大多數(shù)竹樓改用木材建造,,屋頂也改成木板或瓦頂,,更加堅固耐用。
玉應家里的柱子都是四四方方的,,玉應介紹,四方形的柱子可以防止毒蛇攀爬,,因為方形的棱角可能會扎傷蛇的鱗片,。房屋是穿叉結構,它是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不用釘子,,比較堅固,地震的時候不容易倒塌,。
按照傣家規(guī)矩,進入竹樓之前,,要把鞋脫在門外,。玉應介紹,二樓的生活區(qū)域以前都是用蚊帳分隔成一個一個房間,,年紀大的人用深色蚊帳,,年輕人用顏色比較鮮艷的。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竹樓改用木板間隔,,里面是臥房,外面是客廳,,房間里有各種現(xiàn)代化的家電,。
傣家人熱情好客,外面的客人來訪時,,他們會讓客人摸摸一根柱子,,這根柱子名叫“吉祥柱”,位于整棟房屋的正中間,,上面有傣族的大佛爺親手寫好的經文,。用手摸一摸,,有“保吉祥平安”的寓意,。
但屋子里有一個地方是絕對不允許外人進入的,,甚至在外面看一眼也不行,那就是傣家的臥室,。為什么有這樣的禁忌,?原來臥室里有一根特殊的柱子,名叫“家神柱”,,它被認為是房屋守護神居住的地方,。“家神柱”包有白布,,中間放有芭蕉葉,、甘蔗苗、蠟條和棉花條等,,老人在去世之后會靠著這根柱子凈身,。信奉南傳佛教的傣族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有靈,,房屋守護神所在的柱子被外人看到了會不吉利,,因此不允許外人進入臥室。
和竹樓文化同樣歷史悠久的,,還有玉應家世代相傳的一門手藝:構皮造紙。把構樹的樹皮煮爛以后,,打成紙漿,,將一定量的紙漿倒入水槽,然后用紗網“撈紙”,,在太陽下曬干,。這種造紙技藝和東漢時期的蔡倫造紙術十分相似,堪稱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
構皮造出來的紙比較粗糙、厚實,,經久耐用,,一般不會腐爛和被蟲蛀,寺廟藏經閣里流傳千百年的典籍大多用的這種紙張,。另外這種紙還可以用來制造油紙傘,、孔明燈和普洱茶茶餅的外包裝。2006年,,傣族構皮手工造紙技藝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傍晚,夕陽西下,。玉應開始準備晚飯,,材料全部是就地取材。燒火用的松明子,,就是松樹的油脂滲透于木質之中,,與木綹絲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種物質,可以直接用作染料,。玉應準備的這道菜叫作“喃咪”,,就是傣族的番茄醬。把西紅柿和辣椒燒熟了以后,,做成醬料,,可以直接用糯米飯蘸著吃,也可以用牛皮,、豬皮蘸著吃,。
不變的是文化的內核,,變化的是傣家人的生活,。2010年,勐景來被評定為“云南省首批50個鄉(xiāng)村旅游特色村”,,2013年被中國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中國傣族文化保護傳承示范基地”稱號,。
寨子里的居民以前都是以種水稻為主,,比較貧窮落后,。旅游業(yè)發(fā)展以后,很多人開始做生意,,或者在寨子里做管理工作,、當導游,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玉應家的一樓,,以前是飼養(yǎng)牲畜的場所,現(xiàn)在被改成造紙工坊,,既用于紙張及其衍生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也供游客參觀體驗。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古樸別致,,流光溢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樓也被修建的愈發(fā)美觀氣派。傣歷新年和農歷在日期上相差很大,,今年是在4月間,,不過每年春節(jié)這里都是熱門旅游地。承續(xù)傳統(tǒng),,迎接盛世,,歷經千年的傣家村寨,正在煥發(fā)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