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還很弱小,,但是想默默地、盡最大努力去做事,,或許改變不了世界,,卻能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認識這個世界的有一個角落。
■人生的高度,,并不是由你學了什么,,即跑道決定的,而取決于你的努力程度,,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給了每一個人發(fā)展的機會、展示的機會,。
■我相信過往的一切自有其意義,,也相信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更相信此刻做出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結果,。我知道自己可能會犯錯摔跤,,但錯誤可以改正,可以挽回,,我擔得起這個風險,。
今年春天剛冒頭時,我?guī)е鴰缀跞考耶敗獌蓚€箱子一個包,,獨自坐上了重慶去往北京的高鐵,。看著窗外從綠轉荒的冬景,我想起了第一次北上的自己,。兩手空空,,孑然一人,身邊的人和事換了一茬又一茬,,我卻兜兜轉轉,,仿佛回到了原點。
和10年前一樣,,我拿著一封入學通知,。這次它低調地躺在郵箱里,目的地是我從未踏足過的美國東南,。今年秋天,,我將憑著一份還算能糊口的獎學金,前往佐治亞理工大學,,在科學,、技術、社會與歷史專業(yè)(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開始博士階段學習,。
在這個年紀,,身邊的人大多在職業(yè)道路上小有成就,或者成家立業(yè),,獨有我還過著游牧式的生活,,透支自己為時不多的青春。
每次跟別人說我想要進入的領域,,都得頗費一番口舌,。嚴格來講,它不屬于任何一個專業(yè)領域,。在一個典型的STS系所里,,教職員工和研究生一般都來自其他專業(yè),有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歷史學和哲學,,當然也有理工科。
從高二起,,我就是一個純文科生,,大學時連高數都沒有上過。國際政治出身,,雙學位社會學,,研究生則在社運和世界歷史方向,。學術道路一點都不科學,。
但文科生并非與科技絕緣,。回想起來,,我的童年被理科相關的家庭教育所型塑——十萬個為什么,、百科全書、科學畫報,。然而,,直到上了大學,我才明白許多常識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誤讀,。大四,,在結束一段媒體實習后,我決定換個視角,。非常巧,,當時一篇關于果殼網的報道,一下就吸引住了我,。后來,,我成了內容團隊里除古漢語專業(yè)出身的主編之外,“唯二”的文科生,。
我為好奇心感到興奮,,感覺另一個世界向我打開。那份實習,,不一定是成果最多的,,卻是最塑造三觀的。它教會我:如何分析問題,,信息從哪里求證,,如何將復雜的道理簡單地解釋……
傳播科學是一門手藝,也是科學被大眾理解的關鍵,。如果科學是冰冷,、高傲的,那么你就不能奢望它被傳播,,讓人信任,。
作為一個站在文理墻頭的人,我會思考公眾在關心哪些問題,,同時不斷從科學世界吸收養(yǎng)料,,精進對于世界的理解。
然而,,思考傳播越多,,我看到了越多比科學傳播更加深入的事情——科學與人類的關系到底是什么,?對于科學專業(yè),我并沒有深入的理解,,來自文科生視角的科學話題,,能否傳遞不一樣的聲音?
這個想法被我不斷地用實踐細碎地實現著,。2016年,,我參與了“物種日歷”美食主題的寫作,那些餐桌上的物種,,被我用人文的角度敘述了一遍:水稻和小麥為什么能孕育文明,,中東為何為鷹嘴豆爭吵,牛至如何在地中海旅行,,羅勒又怎么在亞洲和歐洲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我也寫過《神奇女俠》和心理學,,寫過《隱藏人物》和送阿波羅上天的女生,寫過鐘表匠,、畫鳥人,、藥片商、工程師,,等等,。科學,、技術和自然的面向原來如此豐富,,不僅是教你怎么吃能不長胖。
移居倫敦之后,,這樣的感受更加強烈了,。在博物館、酒吧,、劇場,、大學,科學以如此豐富,、宏大而深厚的形式展現給我,,你可以在藝術博物館里欣賞自然之美,也可以在科學博物館體會戰(zhàn)爭之傷,;科學喜劇和脫口秀在動物博物館里上演,,帝國理工的節(jié)日居然是科學家爭相練攤……
從去年4月開始,我花了一整個夏天坐在大英圖書館,,從零開始了解 STS,。
在國內,并不是沒有科學技術和文史哲的交叉,,但都是諸如科學哲學,、科技史這樣偏理論的專業(yè),。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在我看來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強烈的問題意識。許多問題不能單獨地納入哪一個學科框架進行討論,,必然會接觸到各種方法和工具,,而跟科學相關的那些議題,也需要社會學科,、人文學科的推動。
比如,,我們談轉基因,,科學方面可能是它安不安全,風險高不高,。但是社會層面,,則是風險可不可控,利益如何掌控分配,,乃至民眾如何說服溝通,。轉基因所在的研究領域是食品和農業(yè)政策,是各個領域的博弈,,牽涉到從科研,、生產、市場和消費整個鏈條的運轉規(guī)則,。
關系到傳播方面的議題也相當豐富,。博物館如何建立科學身份,紀錄片和圖像資料與自然的關系,,公民科學群體如何建立運轉,,社交網絡在科學傳播中如何發(fā)揮作用……
這是一個繁榮而多樣的領域,我們只是知之甚少,。
總的來說,,我想在環(huán)境、健康和公眾交叉的領域有所洞見,,但也希望在新技術和新知識領域的運用上做一些自己的觀察,。之前受過的社會學訓練,或許能夠在民眾和知識傳播的機制研究方面有所幫助,。
現在的我還很弱小,,但是想默默地、盡最大努力去做事,。我或許改變不了世界,,卻能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認識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也不用再糾結對自己的定義,最重要的,,永遠是對世界的誠實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