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下午,,散步時間,,橋上行人往來,我倚著橋欄看流水,。
一個青年背著藍(lán)色雙肩包,,從橋頭繞到河邊,蹲下來掬水洗臉,,黑色棒球帽也不摘掉,。
他洗了好一會兒。等我注意到他離開時,,他已在橋上,,距我兩三步之外,也看流水,。
我等他打招呼,,或不打招呼。天色憂悒,,欲雪的樣子,。
他從后面繞過我,在另一側(cè)停步,。目光相接,,打了個招呼。
“你在冥想,?”他問,。消瘦、蒼白,,聲音低沉,。
“算是吧,。你,這個季節(jié)徒步,?”我有點(diǎn)好奇,。
“嗯,跟著河走,。你看,,河水只朝一個方向流,不會回頭,?!?/p>
“河水在流,又不在流,,不需要回頭,。”
“我失去了一切,,一無所有,。”他說,。
戶外服整潔,,運(yùn)動鞋也干凈,不像街頭流浪漢,。
“一無所有,,自由自在,你該歡喜,。”
他嘆了口氣:“你無法回到過去,,把失去的人找回來,。”
“那些人遲早都會失去,,找回來干什么,?”
他看著我,欲言又止,。
“你不是無法回到過去,,是無法走出過去,你得回到現(xiàn)在,,明白嗎,?”作為旁觀者和過來人,我看得更清,。
他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脫帽向我道謝,沿河走了,。
他在尋他的路,,我也在尋我的路。目送他的背影,,我暗暗有些羨慕,,羨慕他在冬天一無所有地行走。
河橋送別
《浣溪沙》
(五代)薛昭蘊(yùn)
握手河橋柳似金,,蜂須輕惹百花心,,蕙風(fēng)蘭思寄清琴。
意滿便同春水滿,,情深還似酒杯深,,楚煙湘月兩沉沉。
橋是個詩意的存在,。不管什么橋,,人走到上面,就會對空間,、對時間本能地生起特別的感受,。卞之琳的《斷章》第一句“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橋上”是詩人有意選取的意象,,別處當(dāng)然也能看風(fēng)景,,但沒有橋上生動。在橋上看風(fēng)景的人,,本身也成了風(fēng)景,。試將詩句改成“你站在路邊看風(fēng)景”,或是站在山上,、窗前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也可以從別的地方看你,然而情境就大為不同,。橋連接的不僅是空間,,更有流水的時間,因此你站在橋上,,就是站在空間和時間交錯的地方,。
五代詞人薛昭蘊(yùn)的《浣溪沙》,寫的就是橋上的送別,。古代寫送別的詩詞很多,,送別的地點(diǎn)和時間不同,離人的感受也很不同,。渡口,、酒肆,、道旁、山中,、橋上,,春秋冬夏,清曉黃昏,,這些不只是環(huán)境,更是送別體驗(yàn)的有機(jī)組成部分,。
來看這首詞,。“握手河橋柳似金”,,前四字你可以想象:二人在河橋上,,執(zhí)手送別?!傲平稹?,畫面添上金黃的楊柳,這是春天,。是春天,,但是且慢,此三字的用意可不是為了“交代時間”,,河橋也不是僅僅為了“交代地點(diǎn)”,,務(wù)必要清除“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diǎn)”這種化神奇為腐朽的讀法。
那這句寫什么,?從中固然可知地點(diǎn)時間,,但詩句著意的是生命現(xiàn)場的感受,。情人在橋上離別,,依依不舍,楊柳金黃,,春水漲綠,,想想那樣的時刻,,“柳似金”在離人眼中是怎樣的傷心,怎樣的叫人珍惜不盡,。
在詩歌中,,心與物的關(guān)系,可以是一如的,,也可以是矛盾的,。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心物交融的無我之境,,可遇而不可求,。平常我們體驗(yàn)到的多是心與物的不調(diào)和,即矛盾,,寫進(jìn)詩里就成了張力,。握手河橋柳似金,送別的人很傷心,,可楊柳那么燦爛蔥郁,。類似的詩句,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別》中的:“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也是送別現(xiàn)場,離人尚未發(fā)聲,,但其視角所見已傳遞出他的心情,,風(fēng)將柳花香吹進(jìn)店里,吳姬壓酒勸客嘗,,花香和熱鬧反照出的,,不正是他的不舍和傷心嗎?
再看“蜂須輕惹百花心”,,這也不是閑寫風(fēng)物,,還是那句話:你注意到什么,你就是什么,。從柳似金到蜂須和花心,,進(jìn)一步觸及離人心里更幽微的深處,春天本應(yīng)是采蜜的季節(jié)啊,。
離別時最難說話,,很多話說不出來,說出來的言不及義,。柳永的《雨霖鈴》曰:“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竟”字其實(shí)都嫌多余,,無語凝噎是送別的常態(tài),,沒什么好意外的。
若能彈琴最好,,以傳心曲,。“蕙風(fēng)蘭思寄清琴”,,寄意于琴,,美人的風(fēng)情和思念是從琴聲中聽出來的,。“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保ā镀兴_蠻》)詩人韋莊可謂善聽。
離別之后,,自是楚煙湘月兩沉沉,。即便今天,也是如此,。詞中的“握手”,,讓我想起送母親去機(jī)場,坐在出租車的后排,,一路上也是握著手,,沒有說什么話,為了忍住眼淚,,都故意望著窗外,。后來在機(jī)場,我目送她過了安檢區(qū)的劃線,,在排隊(duì)的人群中漸遠(yuǎn),她看上去那么普通,,那么微不足道,,好像被廣漠的世界抹掉了,。
明文征明《溪橋策杖圖》
憶昔午橋橋上飲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洛陽城東南的伊水之上,,古有石橋,,名曰午橋,。唐代名相裴度曾于橋北造私家園林,自此午橋便是賢士名流宴飲歡聚之地,,北宋時期依然為后來者所追慕效仿,。
“憶昔午橋橋上飲”,陳與義追憶的,,即是當(dāng)年在午橋上宴飲的時光,。“憶昔”,,語氣渺遠(yuǎn),,往事如煙,留在記憶里的一束光,,開始從歲月深處打撈歡樂的碎片,。
“坐中多是豪英”,,所謂豪英,,不宜按字面簡單釋為“英雄豪杰”,應(yīng)當(dāng)是經(jīng)過詩人懷舊作用后呈現(xiàn)出來的情形,。二十多年前,畢竟那時年輕,,又值天下太平,,孰料風(fēng)云突變,金兵南下,,北宋滅亡,,從此流離失所,盛筵舊游風(fēng)流云散,。
追憶的目光給歡樂往昔蒙上一層悵惘,,就好像一個落魄的人穿越時空,看到從前的自己無憂無慮,,全然不知厄運(yùn)即將降臨,。“長溝流月去無聲”,,這是當(dāng)年的歲月靜好,,而在無聲之中,山河已經(jīng)移動,。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這兩句真美,,詞中金句,,名家評曰“奇麗”,。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月夜石橋,,縱飲歌笑,真不知今夕何夕,,今是何世,。
一陣?yán)滹L(fēng),詩人如夢初醒,,發(fā)現(xiàn)自己孤身一人,,枯立在僧院的小閣上?;貞浲鹪谀壳?,月亮也一如當(dāng)年?!岸嗄耆缫粔?,此身雖在堪驚”,國事滄桑,,人生巨變,,二十余年俯仰夢幻,此身雖在,,不能不使他驚駭,。何為“此身”?《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末二句無限寂寥,,吾不謂之曠達(dá)?!肮沤穸嗌偈?,漁唱起三更”,這話由后世人說出來,,自然倍覺曠達(dá),,但出自當(dāng)事人口中,卻有說不出的悲涼,。
陳與義擅長作詩,晚年才有意于填詞,在慢詞盛行,、字句雕飾的南宋,,他是很另類的一個,不作慢詞,,與蘇軾相似,以詩法入詞,。這首詞讀起來就有唐詩的感覺,,疏快自然,質(zhì)樸真情,,內(nèi)容雖厚重,,唱嘆卻跌宕空靈,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作,。
清董邦達(dá)《斷橋殘雪圖》
在橋上睡了一覺
《西江月》
(宋)蘇軾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詞前有一段序,,比詞更美,,其文如下: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蘇軾當(dāng)時在黃州,雖遭貶謫,,生活的快樂仍處處可得,。我們且在復(fù)述中,體驗(yàn)一下序中的經(jīng)歷:某個春夜,蘇軾騎馬行于蘄水,,在酒家飲醉之后,,乘月來到一溪橋上,人困馬乏,,解鞍欲稍臥片刻,,不覺睡去。一覺醒來,,天已破曉,,但見亂山攢擁,流水鏘然,,恍然疑非塵世,。當(dāng)下?lián)]筆,在橋柱上題了此詞,。
個人認(rèn)為這首詞寫得不怎么精彩,,沒有寫出序中的奇境,倒有些刻意為文的感覺,,不如序語渾然天成,。令我輩艷羨的,應(yīng)該還是蘇軾的經(jīng)歷,,春夜醉宿溪橋,,疏野,浪漫,!
也曾在某森林公園溪澗邊的大石上打了個盹兒,,醒來的瞬間,暮色蒼茫,,流水鏘鏘,,一時記不起身在何處,記起時,,也想起了蘇軾的這段序,。古人誠不我欺,可惜我未能書此語于石上,。
頗具古風(fēng)的現(xiàn)代詩人周夢蝶生前,,常常于傍晚去橋邊,與橋墩促膝密談,,并寫詩稱之為“約會”,。他有一首《川端橋夜坐》,詩中如是沉思:
“什么是我,?
什么是差別,,我與這橋下的浮沫,?
‘某年月日某某,曾披戴一天風(fēng)露
于此悄然獨(dú)坐’
哦,,誰能作證,?除卻這無言的橋水?”
這幾句發(fā)問,,留給我們慢慢去參,。
作者|三書
校對|盧茜
▲5月24日,,豐臺區(qū)芳星園二區(qū)核酸檢測點(diǎn),,居民核酸采樣前進(jìn)行個人信息登記,工作人員旁邊放置了電風(fēng)扇
2022-05-27 00:00:59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