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游戲為什么死灰復燃
近日,湖南益陽有學生家長反映,,一種“死亡游戲”在校園流行,,孩子在“游戲”后迅速暈倒。在暈倒前,孩子曾發(fā)出尖叫,,伴隨著滿臉冷汗,,直到第二天還感覺頭痛頭暈。
11月5日,,益陽市教育局教育督導科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地教育局已關注到此事。據他們了解,,目前這名學生已無大礙,。同日,該學生家長董女士告訴記者,,目前,,孩子已正常上課。
據了解,,該“游戲”被稱為“夢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大概步驟包括靠墻蹲下深呼吸、憋氣,,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操作,。其核心點在于,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tài),。早在二十多年前,,該“游戲”就在學生間流行過,教育部曾明令禁止,,各地方也曾采取措施禁止學生參與此類活動,。
這種“游戲”對學生身心健康有哪些損害?為何被禁止后死灰復燃,?又為何流行于校園,?就此,記者采訪了醫(yī)生和相關專家,。
醫(yī)生:“死亡游戲”可能危及生命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曾發(fā)布的一則通知顯示,,“死亡游戲”由“助手”對著“游戲”者胸腹一番施壓,兩三分鐘后,,受壓的人轟然倒地,,眼睛翻白,全身抽搐,。而其他人則靜靜地等著自己的同伴從“死亡”中“復活”,。“游戲”后,,不少人會出現精神不振,、食欲不佳,、頭痛失眠等不良反應。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外科意識障礙病區(qū)主任何江弘告訴記者,,“死亡游戲”通過人為壓迫胸口,、抑制呼吸,導致受壓人短時間缺氧,,可能造成心血管抑制與腦供血減少,。當胸口受到外力壓迫時,會阻礙正常的靜脈回流,,從而減少流入心臟的血液量,。在這種狀態(tài)下,心臟的泵血功能受到抑制,,導致腦部供血明顯下降,。另外,腦部供血不足,,會產生神經元損傷,,可能導致短暫的意識喪失、頭暈和其他不適癥狀,,持續(xù)的腦供血不足還可能導致昏迷,,甚至出現不可逆的腦損傷。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外科意識障礙病區(qū)主任醫(yī)師楊藝表示,,該“游戲”可能造成急性缺氧的神經系統(tǒng)損傷,缺氧對大腦的損傷尤其嚴重,,神經元對缺氧極為敏感,,幾秒的缺氧可能導致記憶力、判斷力暫時受損,,長期的反復缺氧可能誘發(fā)慢性腦部疾病,,而嚴重的缺氧狀態(tài)會導致意識完全喪失,并伴隨失神,、癲癇發(fā)作等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
楊藝還表示,該“游戲”還可能造成全身系統(tǒng)損傷,,因為缺氧不僅影響大腦,,也會對其他臟器造成壓力,,如心臟,、肺和肝臟。由于在缺氧狀態(tài)下,,各器官因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應,,代謝物堆積可能引發(fā)多臟器損傷,。
何江弘介紹,青少年神經系統(tǒng)和身體各器官尚處于發(fā)育期,,缺氧帶來的損傷往往更難恢復,,甚至可能影響未來的智力發(fā)展和認知功能。此外,,這種缺氧還可能導致心律不齊,、心肌損傷等,尤其對心臟功能有潛在的長期影響,。在一些案例中,,該“游戲”曾導致呼吸衰竭和心臟驟停,危及生命,。
“死亡游戲”為何死灰復燃,?
公開資料顯示,“死亡游戲”此前就曾在校園流行,,又叫“心跳游戲”或“閉氣窒息游戲”,,最早源于東南亞及我國港臺地區(qū)部分青少年當中,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傳入我國,,在內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數中小學和大學校園傳播,。
2004年,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死亡游戲”極易損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部堅決制止此類“游戲”在學生中傳播、蔓延,。該新聞發(fā)言人表示,,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一旦發(fā)現有學生參與這類活動要立即制止,要求各地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深入開展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課余活動,,同時進一步加強管理,保障廣大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據介紹,,教育部曾商請有關部門嚴厲打擊、取締“死亡游戲”這類不法“游戲”,,嚴厲查處蓄意制造,、傳播這類“游戲”的不法分子,要求國內所有網站刪除這類“游戲”的介紹,。
然而,,該“游戲”并未在校園內絕跡。據媒體報道,,2014年,,石家莊一名初二男生放學后被同學邀請體驗“死亡游戲”,,不久該男生全身抽搐并意識模糊,經醫(yī)院搶救后整整吸氧三天才恢復正常,。2017年,,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曾收治了一位玩“死亡游戲”的大學男生,該男生在參與相關活動后,,導致重型顱腦損傷,,大腦缺血缺氧導致意識喪失,險些危及生命,。
2023年12月21日,,江蘇省南通市公安局曾就“死亡游戲”重返校園發(fā)文提醒稱,中小學生由于心智還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學校應對學生承擔教育,、管理職責,保護好學生的人身權益,,切實落實管理和教育職責,。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要主動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教育,、監(jiān)督,、管理工作,特別是要以身作則,,不向孩子傳授此類危險“游戲”方式,,引導孩子開展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共同維護良好的校園秩序,。廣大青少年一定要認識這類“游戲”的危害性,,遠離這些“游戲”,如果造成身體損傷要第一時間告知老師,、家長,,并到醫(yī)院進行檢查治療,切莫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青少年的年齡、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很容易受“死亡游戲”吸引,,這是此類“游戲”禁而不絕的原因之一,。他說,學校和家長不應止步于勸導孩子遠離這類活動,,應從孩子心理特征,、內在需求出發(fā),,分析他們?yōu)槭裁磪⑴c,從而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自主,、有益的游戲,,讓他們從自主活動中體驗到快樂,體會到自我實現,,自然而然減少他們受“死亡游戲”的影響,。
此外,山東省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智庫專家,、共青團山東省委特聘心理督導專家泰祺認為,,“死亡游戲”的死灰復燃與網絡傳播也有一定關系,青少年在網絡上觀看后會加以模仿,。因為這類刺激的“游戲”可以吸引青少年群體的注意力,。在青春期,以自我為中心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情況,,且需要被認同的心理尤其凸顯,。當青少年把類似行為當作測試膽量、自我炫耀的標準時,,冒險行為就會增多,。
“死亡游戲”為何流行于校園?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委會榮譽委員鄭曉邊表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具有沖動性心理特點,,喜歡嘗試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他們認識不到這類事物的危險性,,反而容易受從眾,、趕時髦、個人英雄主義等心理影響,,熱衷于嘗試和滿足某種心理需求,。
鄭曉邊還表示,現在青少年的生命價值觀和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與以前的孩子有所不同,,而學校,、家庭對他們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并沒有跟上這種變化。比如,,在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中,對自殺,、離家出走,、抑郁、嘗試冒險活動等行為和現象過分強調,,可能使部分青少年從相關教育中受到反面影響,,認為自己越是不珍惜身體和生命,越容易獲得外界關注,,越能表達性格,。另外,現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仍是以教導學生如何化解學習壓力為主,,停留在為應試教育服務的層面。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認為,,現在孩子普遍學習壓力大,,現實生活中缺乏健康的娛樂和游戲,當“死亡游戲”流行時,,他們很容易感到興奮,。因為青少年時期大腦和激素發(fā)育不平衡,導致他們普遍會有尋求刺激,、冒險的沖動,,比兒童和成人會有更多的危險行為,但他們認知發(fā)展有限,,對危險后果預估不足,,就很容易造成嚴重后果。此外,,在青少年時期,,同伴之間關系影響很大,如果同學們都在玩,,你不玩,,你就會被孤立,或者被認為是“膽小鬼”,。不管是被慫恿,、被強迫,還是出于尋求同伴的認同、認可,,學生都可能會玩這個“游戲”,。
“堵可能堵不住。如果我們不解決學生的心理需求,,沒有這個‘死亡游戲’,,可能還有其它類似的‘游戲’?!边呌穹颊f,,首先,,學校應密切關注和建立機制,,確保學生參與這個“游戲”時,及時發(fā)現并干預,。比如,,要暢通師生溝通渠道,了解學生間流行的游戲,,一旦發(fā)現要及時阻斷,。此外,學??梢詫W生進行科普,,有些學生可能是不知道這類“游戲”的危險性,只是因為刺激就參與,。另外,,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不能只看學習,。
鄭曉邊認為,從教導學生遠離此類“游戲”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只為教學教育本身服務的狹隘層面走出來,,注重教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保護生命,、學會人際交往、學會應對錯誤,??傊屗麄儗W會管理好自己,。
據介紹,,目前,有關部門正推進家校醫(yī)社協(xié)同心理教育服務體系,以學校為中心,,以“教聯體”為抓手,,讓學校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qū)教育和醫(yī)療資源的整合,,有效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促進為主,,以防止消極現象為輔,,全方位開展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死亡游戲”再現校園!有家長稱孩子撿回一條命,! 醫(yī)生提醒:對大腦造成永久損失,,嚴重者可能窒息死亡
2024-11-02 16:08:58“死亡游戲”再現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