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國色芳華》以其獨特的中式美學吸引了眾多觀眾。劇中不僅展示了制香,、牡丹培育,、盛唐刺繡、扇藝和唐妝等傳統(tǒng)技藝,,還通過細膩的情節(jié)將這些技藝融入劇情,,讓觀眾仿佛穿越到盛唐,感受古代匠人的非凡魅力。
該劇改編自意千重的同名小說,,以唐朝為背景,,講述商戶之女何惟芳在長安“花鳥使”蔣長揚的幫助下,從牡丹培育起家,,最終走上濟世報國之路的故事,。為了真實還原盛唐風貌,劇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作,,深入調研唐代民俗和牡丹文化等多個領域,,力求展現(xiàn)盛唐的恢弘氣象。劇中的服裝造型和布景精益求精,,既展現(xiàn)了唐代匠人的高超技藝,,也傳遞出那個時代的美學精神。
劇中與“香”有關的情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第11集中,女主牡丹與勝意夜話時靜心制作百刻香,,介紹了這種香的特殊功能,。第12集里,孫大娘教授牡丹制作牡丹香粉,,五步工藝細膩展現(xiàn),,從選材到調香,每一步都充滿匠心,。這些場景不僅讓人感受到制香的寧靜美好,,也展現(xiàn)了唐代香文化的深厚內涵。在唐代,,香不僅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也是文人雅士激發(fā)靈感的媒介。劇中百刻香的使用更是別具匠心,,它作為一種“無聲漏”,,展現(xiàn)了古人以香計時的智慧。
牡丹培育是劇中的核心線索之一,。何惟芳與蔣長揚組成“匠人與投資人”的組合,,從培育牡丹起家,實現(xiàn)了報效家國的理想,。劇組引入了45個牡丹品種,,展現(xiàn)出九大色系、十大花型的華麗風采,。牡丹在唐朝被譽為富貴與繁榮的象征,,成為洛陽的文化名片,。劇中還特別提到了牡丹移栽后的養(yǎng)護方法,如使用原土提供熟悉的環(huán)境,、搭架遮陰防止暴曬,、用軟化過的井水或河水澆灌等,生動再現(xiàn)了傳統(tǒng)花卉栽培中的智慧,。
盛唐刺繡技藝也在劇中得到了巧妙展示,。李現(xiàn)飾演的蔣長揚身著刺繡細節(jié)精美的圓領袍,楊紫飾演的何惟芳則以牡丹紋樣裝點衣飾,,繡工細膩,,花瓣紋理栩栩如生。翼馬聯(lián)珠紋和對鳥紋樣的服飾展示了唐代工匠對自然的藝術表達和對異域文化的吸收與再創(chuàng)造,。此外,,劇中還多次出現(xiàn)扎染、蠟染等印染工藝,,提升了服飾的層次感,。
唐妝作為女性角色的重要標志,既還原了盛唐的妝容特點,,又結合現(xiàn)代審美,,展現(xiàn)了盛唐女子的風韻與優(yōu)雅,。劇中人物的底妝清透自然,,眉形柔美靈動,,眼妝層次分明,,唇妝多樣?;ㄢ毢蛫y靨更是增添了妝容的精致感,。所有女性角色均未佩戴耳飾,這一細節(jié)與唐代風俗完全吻合,更突出發(fā)髻與冠飾的巍峨之美。
扇子在劇中不僅是角色手中的日常之物,,更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與文化意蘊。何惟芳出嫁時手持團扇,,暗含唐代婚俗傳統(tǒng)“卻扇禮”,。蔣長揚的扇子則體現(xiàn)了唐代扇藝的多樣與華美。唐代是扇藝發(fā)展的高峰期,,扇子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是文人墨客的“懷袖雅物”。扇面常繪工筆花鳥,、寫意山水,,或題詩作畫,承載著古人的審美情趣與文化表達,。
從香粉的裊裊余香到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刺繡的針線風華到扇藝的一搖一展,《國色芳華》如同一幅緩緩鋪展的盛唐畫卷,,將傳統(tǒng)技藝與唐代美學生動還原,。那些承載了匠心與文化的細節(jié),仿佛在輕聲訴說:千年過去,,唐風未遠,,芳華依舊。
1月14日,,“菏澤牡丹賣爆了”的話題登上社交媒體熱搜主榜第4名,,電視劇《國色芳華》的熱播成為這股“牡丹熱潮”的重要原因之一。該劇的文化傳承與文旅價值受到更多人關注和討論
2025-01-16 11:27:43國色芳華中的牡丹有多火1月20日,,由楊紫和李現(xiàn)主演的電視劇《國色芳華》發(fā)布了新的追劇日歷
2025-01-21 08:17:15國色芳華本周日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