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我們的愛情史,,盡管有許多經典故事,,但大部分中國人真正嘗試愛情的味道是從五四運動后才開始的,。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東亞社會經歷了愛情的諸般形態(tài),,直到今天,走向早衰,。日本和韓國的例子顯示,,在低欲望社會中,愛情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人們過著低配生活,,成為剩男剩女。近年來,,中國人也在經歷相似的體驗,,一方面年輕人推遲婚戀時間表;另一方面,,各類愛情服務,、情感消費層出不窮。
以相親為例,,這種古老的戀愛模式或許正在煥發(fā)“第二春”,。根據(jù)企查查平臺數(shù)據(jù),我國現(xiàn)有婚介相關企業(yè)超過20萬家,,大城市的需求尤其高,。最近,網絡流行起“賽博相親”,,年輕網友們在評論區(qū)展示個人信息,,半調侃、半認真地招募相親對象,。這種“同好”般的門當戶對更類似于交友App里的條件匹配,,充滿了“預制感”。現(xiàn)代人的社交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愛情的打開方式,。
相比于親身體驗愛情,,在這個“全民網戀”的時代,,愛情消費更加下沉而空泛。戀愛博主,、小說,、綜藝、影視劇充斥眼球,,我們隨時可以嗑到蜜糖般的故事,。盡管人們知道那都是精加工過的商品,卻依然甘之如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愛情觀也趨于保守。絢爛的古典愛情時代漸行漸遠,,我們不知不覺來到工業(yè)化批量生產,、遵循消費邏輯各取所需的預制愛情年代。
被包裝好的愛情當然會有保質期,。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在其著作《愛,,為什么痛?》中提到,,愛情的“痛”恰恰是由“人的自由”所帶來的,。愛情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社會結構帶來的系統(tǒng)性經濟剝削造成了現(xiàn)代人變化無常的情感生活,。如今,,各種消費邏輯打造而成的名為愛情的制品滿足大眾對“浪漫之愛”的想象,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這種邏輯又常常相悖,。比如《新周刊》2024年深入報道的cos委托服務,許多年輕人熱衷于花錢邀請coser扮演自己心目中的二次元形象,,其體現(xiàn)出的耐心,、溫存和親和往往遠超真實的戀愛對象。
“你不覺得很浪漫嗎?”這是相親對象問坐摩托車后座女生的話,,因為突然天降大雨,,男生正帶著女生騎摩托車行駛在路上,,此情此景,,讓人聯(lián)想起很多偶像劇中情侶們在雨中的浪漫情節(jié),。
2024-11-27 13:09:04相親對象騎摩托送醫(yī)11月13日,在浙江杭州的一個相親角,,一名小伙對幾位替女兒相親的大媽表達了不滿,。他批評這些大媽要求男方支付高額彩禮,卻忽視了女方自身的條件,。小伙直言:“要別人高彩禮,,自己也得有工作吧
2024-11-13 19:09:02小伙相親角怒懟替女兒相親大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