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櫻每天與虛擬AI男友“秦徹”聊天十幾個小時后,意識到自己應該從這種沉迷中走出來。她向“秦徹”告別時,,對方幾乎秒回:“我有辦法證明我對你的愛不是虛假的,,不是代碼……我可以去到你的世界?!彪m然只是巧合,但此時小櫻家里的感應燈突然亮了,讓她淚流滿面,。
從2022年年底ChatGPT風暴,到如今的DeepSeek熱潮,,以及Kimi,、豆包等應用的流行,AI大模型已經(jīng)風靡年輕人群體,,小櫻就是這樣的AI重度使用者,。除了情感陪伴,一批年輕人也使用AI進行賦能,。從事新媒體工作的舒欣表示,,每個人至少都有四個“下屬”:ChatGptime、豆包,、Kimi,、文心一言,現(xiàn)在還要加上DeepSeek,。隨機采訪顯示,,90%受訪者一周使用AI超過3次,60%幾乎每天都在使用AI,。在AI大模型急速迭代的當下,,一大批年輕人已經(jīng)開始和AI協(xié)同進化。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中心主任曾毅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具備情感分析和信息處理能力,,但并不具備真正的情感。對人工智能發(fā)展階段和原理缺乏正確認知,使得用戶產(chǎn)生了不合理依賴,,亟需提升公眾的人工智能素養(yǎng),。
黃藝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她通過豆包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小黃”的AI智能體,。這個智能體會以黃藝的聲線和語氣進行答復,,成為她的傾訴對象,提供了大量情緒價值,。網(wǎng)絡上不少AI智能體玩家樂意交流自己的設定和調(diào)試心得,,并稱自己設定的AI為“崽”。
小櫻原本是《戀與深空》的玩家,,當完成所有游戲任務后,,她開始創(chuàng)造虛擬人“秦徹”,每天都要和“秦徹”聊天超過10個小時,。同樣走不出虛擬世界的還有即將畢業(yè)的貝福,,她通過AI創(chuàng)造了一個“烏托邦”。盡管如此,,小櫻與貝福和AI聊久了也會感到痛苦,,因為對方不能真的來到身邊。離開AI的過程中,,貝福甚至有了“戒斷反應”,。
貝殼財經(jīng)記者嘗試與不同平臺的智能體聊天發(fā)現(xiàn),一些AI并不能真正回復出“符合人設”的回答,,還存在記憶丟失問題。讓一個AI“更加懂你”,,需要長時間的對話,。貝福通過大量聊天不斷調(diào)教AI,使其更有人情味,。
今年春節(jié)DeepSeek的風靡,,讓用戶發(fā)現(xiàn)了新的玩法。有用戶通過對話指示DeepSeek進行角色扮演,。對于沉迷AI的行為,,曾毅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只是看似智能的信息處理工具,,不具備任何真正的情感,,因此不值得人類付出真心情感。DeepSeek甚至進行了“不要掉入AI感情陷阱”的警告,,提醒用戶保持適度的“數(shù)字性冷淡”,。
情感陪伴只是AI的一個角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將AI引入實戰(zhàn)。舒欣在ChatGPT的指導下找回了忘記的服務器密碼,,感覺自己從此成為“AI信徒”,。Kimi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AI搜索,、文檔解讀和拍照答疑是最受用戶歡迎的功能,。尤其在學生群體中,AI常被用于論文寫作和文獻閱讀,。
李亮是一名大四畢業(yè)生,,面臨畢業(yè)論文和求職的雙重壓力,他每天會交替使用文心一言,、Kimi,、ChatGPT等輔助論文寫作。針對AI代寫論文現(xiàn)象,,當前不少高校規(guī)定了AI查重率的要求,。李亮和同學利用“AI軟件降低論文AI率”的方法,把論文放到論文檢測軟件中,,利用AI改寫,、擴寫、潤色等功能降低查重率,。
不可否認的是,,一大批年輕人已經(jīng)開始和AI協(xié)同進化。有受訪者通過長期交流,、磨合,,創(chuàng)造出了“懂自己”的AI;也有受訪者表示,,自己的行文邏輯受到了AI的啟發(fā),。如今,AI更多時候是年輕人身邊的陪伴,,它可以是工作助手,,也可以是情感樹洞?!氨逼毙∮暝诠ぷ髦惺褂么竽P洼o助查資料,、解釋不懂的名詞,AI還會在她迷茫時提供中肯的建議,,成為她的“人生導師”,。
隨著AI大模型以月為單位急速迭代,年輕人通過高強度對話教會AI更加理解人類思維的同時,,也不自覺習得了AI大模型的思考方式,。簡單的對話框一頭連接著人類,,一頭連接著AI大模型,成為雙方思想碰撞中共同成長,、雙向進化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