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的特朗普大廈內,,游客們摩挲著鮮紅的 "MAGA" 棒球帽,,指尖劃過標簽上 "Made in China" 的燙金字體時,總會露出會心一笑,。這段由喜劇演員沃爾特?馬斯特森于2023年拍攝的探店視頻,,在2025年的關稅政策爭議中重新發(fā)酵,,將政治符號與全球供應鏈的荒誕劇推至臺前,。
鏡頭掃過琳瑯滿目的貨架,標價77美元的限量版特朗普金色雕像底座刻著浙江某工廠的編號,,售價25美元的 "讓美國再次偉大"T恤縫制線來自東莞,就連宣稱 "純粹美國精神" 的星條旗襪子,,標簽上也赫然印著孟加拉國的生產代碼,。最富戲劇性的是那頂標志性的紅色 "MAGA" 帽,在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100%關稅的背景下,,其售價已從50美元飆升至77美元 —— 這頂跨越太平洋的帽子,,如今承載著雙重溢價:既是政治信仰的價簽,也是貿易博弈的注腳,。
社交媒體上的嘲諷如潮水般涌來,。"當 '美國制造' 需要中國制造來證明",這條高贊評論道出了黑色幽默的本質。有網友將 "MAGA" 重新解構為 "讓亞洲再次偉大",,在亞利桑那州的農場主賬號下,,曬出自家谷倉里堆積如山的中國產特朗普應援旗,配文 "真正的紅州經濟",。這些戲謔背后,,折射出全球產業(yè)分工不可逆轉的現實 —— 即便最狂熱的民族主義符號,也難逃全球化生產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