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爹爹,,你們一定要把這片沙漠治得綠綠的,。”這是王天昌的小孫子王志軍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話,。2005年,,王志軍14歲,,已經(jīng)成為父親和爺爺治沙的好幫手,但突如其來的疾病帶走了他,。王志軍的遺愿,,全家人都記著。現(xiàn)在,,在新疆工作的大孫子王志榮,,每年往家里寄3萬元,專門用于治沙,。
在王銀吉的車上,,有一個半米長的小鏟子?!斑@個小鏟子就是我們家第四代治沙人的工具,!”金玉秀笑著說。王天昌的重孫子每次從新疆回來,,都要自己動手栽上幾棵小樹苗,。
梭梭150多萬株、花棒500多萬株,、毛條100多萬株,、檸條10萬多株、榆樹30萬株,、沙棗5萬株……王銀吉說,,種下這些樹的資金,主要來自種糧攢下的積蓄,,以及政府補貼和愛心捐款,。“我們會把治沙的事業(yè)一直傳承下去,,走向更深的沙漠腹地……”開著車,,王銀吉分享著,一路上,,所過之處,,皆已植被茂盛。
記者手記
為了綠色的夢想
采訪中,,3面五星紅旗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面在治沙車里。每次壓沙造林,,王銀吉都把國旗插在車上或高些的沙丘上,。這面五星紅旗不僅是坐標,更是大伙兒的動力源泉。采訪當天,,沙漠里刮起大風,,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治沙人迎著風沙,,干勁十足,。
一面在瞭望塔上。這里是整片沙海里的最高處,,可以俯瞰密密麻麻的沙漠叢林,讓人更理解久久為功的重要性,。瞭望塔旁,,3棵白楊已整整20歲,已經(jīng)躥到了10多米高,,樹干粗得一人抱不下,,它們和王天昌一家相伴,共同見證荒漠披綠,。
還有一面在護林房的彩鋼棚頂,。不少志愿者到此,和王天昌一家曬花棒種子,、保養(yǎng)治沙車,、整理工具……王天昌常給志愿者們用三弦琴彈唱:“人老心不老,治沙決心高,,代代傳承壓黃沙,,家鄉(xiāng)建美好?!?/p>
人心齊,、黃沙退。千千萬萬和王天昌一家人一樣的治沙人,,為了心中那個綠色的夢想,,不辭辛勞、不畏艱險,,正在把家園一點點建設得更加美好,。
在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昆玉市玉泉鎮(zhèn),,4000畝沙漠水稻開始播種,。
2025-04-10 13:54:19沙漠里也能種水稻?揭秘沙漠旱地播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