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把普通話稱作“國語”,,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普通話是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這是一個法律術語,,著重強調(diào)的是“普通話”在國內(nèi)的“通用性”?!皣彝ㄓ谜Z言”不能與“國語”“官方語言”相混淆,。
官方語言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法定的正式語言,如法國為法語,。另一些國家,,主要是一些國內(nèi)民族較多的前殖民地國家,比如印度,,用前殖民國家的語言——英語,,作為主要官方語言。而有的國家如中國,、美國,,并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
普通話的“普通”兩字,,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話作為現(xiàn)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言,也是各民族的主要交際語,。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我國從來沒有指定“官方語言”,,就是從這一重大原則出發(fā)的,。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好處多多,。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擁有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種的大國而言,,更是有著多重意義,,比如民族、地域間交往交流,,建立統(tǒng)一市場,,維護國家統(tǒng)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等,。
民國時期:教員說普通話反被攆走
“普通話”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末,。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但當時的推行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以至于出現(xiàn)了教員在課堂上說普通話反被攆走的鬧劇。
史學家周策縱曾談到1931-1933年在老家湖南衡陽讀中學時的一件趣事——那時的老師中,,“有一位金先生,,年紀最輕,是北大或北師大畢業(yè)的,。一口卷舌音,,兒呀兒的。我們聽不懂他的北京話,,上了幾堂課,,大家聽不懂,要趕走他,。校長說他講的最標準,,我們都應該學??墒撬纳囝^卷得那么厲害,,我們實在無法聽懂,結果還是把他趕走了,。想起來真冤枉,,又很好笑,。”
北洋政府時期,,梁啟超在北京授課,,因講話帶有濃重的粵語口音,學生感到極難理解,。1943年,,查良鏞(即后來的金庸)在重慶讀書時,因為錢穆老師用無錫話授課,,同學們聽不懂,,身為海寧人的查良鏞還能聽明白,于是就充當起了“翻譯”
錢穆先生在北京大學的課堂上,。資料圖
新中國:確立普通話標準
1949年新中國成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顯得非常必要。1953年春天,,為制定統(tǒng)一的語言規(guī)范,,政務院組織語言專家到各地進行語音標本采集。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因為獨特的歷史淵源,,成為普通話語音采集地之一,。專家到灤平金溝屯,、火斗山、巴克什營等鄉(xiāng)鎮(zhèn)采集了樣音,,為我國普通話語言規(guī)范的制定提供了語言(特別是語音)標本,。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由于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語言習慣,,灤平話被認為“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有人開玩笑:“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河北灤平,,普通話語音采集地。資料圖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經(jīng)過仔細研究,,大家一致決定將現(xiàn)代標準漢語稱為普通話,取其普遍共通之義,。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就普通話的方言基礎產(chǎn)生了激烈爭論,。最后,大會決定采用投票辦法,,從覆蓋漢語區(qū)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當時的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
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