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chǎn)店老板在展示榆皮面,。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那年頭,,人肚子里沒油水,,整天盼的是大魚大肉,,干巴巴一碗榆皮面,,沒菜只能硬往下咽,?!标愃卦f,再餓的時候他都沒覺得好吃過,。
20世紀(jì)50年代到80年代初,,陳素元摻雜著糧食足足吃了30多年榆皮面。直到1982年,,趙壁村推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他一家6口承包了8畝地,日子才有了好轉(zhuǎn),。他很快解決了溫飽,,還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養(yǎng)大了4個兒女,,供他們念完了初中,。
日子一天天變好,兒女們相繼娶了親嫁了人,,但抖摟不掉的是榆皮面的味道,。2001年,有人上門踅摸榆皮面,,陳素元甚至有點轉(zhuǎn)不過彎來:“這么難吃的東西咋還有人買,?”
可看看村里的變化,一切又似乎變得很好理解,。
趙壁村有570戶1610口人,,在昔陽縣是個大村。40年前,,這里是一片低矮的石板房,,到縣城不通公路,步行得走4個小時,。
如今,,在精準(zhǔn)扶貧等政策推動下,趙壁村硬化了道路,投資600多萬元新建了中小學(xué),,衛(wèi)生院,、文體廣場、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樣樣齊全,,2018年人均收入達(dá)到8349元,,比10年前翻了近3倍。
“時代不同了,,人的口味也變了,。”曾經(jīng)人見人厭的榆皮面搖身變成稀罕的土特產(chǎn),,甚至進(jìn)入一些高檔酒店,,價格比上好的大米白面還要貴。陳素元又重新加工起了榆皮面,,賣給那些土特產(chǎn)商店,。
這是個辛苦活兒,陳素元一年只能加工五六百斤,。
在趙壁村,,有3戶人家做榆皮面,數(shù)陳素元名氣大,。隔三岔五,,他就推著小車到十公里外虎頭山景區(qū)的土特產(chǎn)店去送面,每斤7元錢,,一年能掙四五千元,。
“很多游客覺得榆皮面對身體好,走的時候都會買幾包,?!?0歲的土特產(chǎn)店老板張晶晶說,,她有時候也吃點榆皮面,,味道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