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師”附小的毛澤東,已經是一位頗具見識的知識分子。他一年前主編的《湘江評論》是五四運動中一面鮮明有力的旗幟,,受到了李大釗的稱贊,。他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四個月前還在上海與陳獨秀討論了馬克思主義,,并受到鼓舞,。走進“一師”附小的毛澤東,,有著嶄新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不主張朋友們“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結合,要變?yōu)橹髁x的結合才好”,。“主義”是客觀的道理,,關于社會的“主義”本身即是一種“知識”,是啟蒙過程中個人要學習才能有所得的新知新見,。從此,,匹夫之責要在“主義”中表達出來,“主義”之下的諸友人不應該一起遣散閑情,,“主義”團結人,,“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毛澤東年譜》上卷,71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主義”通過學??梢猿蔀楸娙说墓沧R,,這必定是毛澤東的想法。彼時的他已經行有所持,,心有所念,,他帶著青年人特有的愿為社會和民眾效力的志氣、樂于踐履實行的銳氣,、求通求變求上進的朝氣來到“一師”附小,,他的教育工作也因此而別開生面。
周恩來
黃埔軍校時期的周恩來
其實,,稱得上中國共產黨黃埔第一人的并不是周恩來,,而是舉薦周恩來的中共元老張申府。只不過,,周恩來在政治工作方面要明顯比他的前輩,,一直在政治與學術之間徘徊,很難找準自己位置的張申府要強很多,。沒有孫中山便沒有黃埔軍校,,但沒有周恩來便沒有那個獨一無二的英才志士輩出的黃埔軍校,。可以這樣說,,政治工作是黃埔軍校之魂,,而周恩來是黃埔軍校政治工作之魂。
1924年,,國內的革命形勢翻天覆地的變化著,。革命的浪潮洶涌澎湃,黨需要大批的干部,。收到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張申府的推薦信,,身在歐洲的周恩來復信表示愿意回來。1924年9月初,,周恩來抵達廣州,,兩個月后,繼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翻開法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浪漫的法國人在戰(zhàn)爭面前總是顯得軟弱無力,。對于他們來講,,失敗是家常便飯,勝利反而是件極其稀罕的事,。然而,,我們同樣不難發(fā)現,法國也有一段在歐洲所向披靡的歷史,,那便是拿破侖時期,。作為歷史的閱讀者,我們知道,,那是因為當時的法國士兵心中開始有一股民族情感在激蕩,。他們終于明白他們是在為祖國而戰(zhàn)。
軍閥與革命者的區(qū)別也正在于此,。軍閥的戰(zhàn)爭沒有目的,,所以他們總在為一些不值一提的很小的目的戰(zhàn)爭不息。作為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便很睿智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告訴每一個學院員,你們是在為人民而戰(zhàn),,于是他讓每一個青年都變成了革命者,。
周恩來認為“軍隊不是階級,是一種工具”,。他在1925年發(fā)表的《軍隊中政治工作》中說:“軍隊的組織更有重大的意義,,這軍隊便是實現我們理論的先鋒,!”而在同年東莞商務分會及市民聯歡大會上,他發(fā)表演說:真正的革命軍是“為人民所用的軍隊”,,“打戰(zhàn)是為人民打的,,若非為人民而打之戰(zhàn),彼等必不去打,,能如此者為黨軍,,不能如此者非黨軍”。讓士兵明白為何而戰(zhàn),,為誰而戰(zhàn),,這是軍隊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有了這樣的信念,,士兵的戰(zhàn)斗信念與革命理想才不會動搖,。周恩來緊緊抓住這一點,使黃埔軍校學員的思想覺悟得到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