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媒文章:亞洲國家提升幸福指數(shù)不能僅靠經(jīng)濟增速
參考消息網(wǎng)6月12日報道 《日本時報》日前刊登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世界銀行前高級副總裁維諾德·托馬斯的文章《為什么經(jīng)濟快速增長是不夠的》稱,,經(jīng)濟上的成功和壽命延長相輔相成。北歐和東亞國家都有幸獲得了這兩個素質(zhì),。但聯(lián)合國的《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指出,當涉及幸福的衡量標準時,,北歐國家領先世界。在幾十年前取得快速經(jīng)濟增長的亞洲國家,,即韓國和新加坡,,甚至在此之前的日本,,以及最近的后起之秀中國和印度,社會包容性作為幸福的一個關鍵因素,,看來都是滯后的。
文章稱,,亞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地區(qū),。收入,、歷史和制度方面的國家差異,,使得籠統(tǒng)的論述受限,。一個決定性特征就是,,亞洲地區(qū),,尤其是東亞,,近幾十年來的收入增長和減貧速度超過世界其他任何地區(qū)。
文章稱,,此外,,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高增長率也意味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地區(qū)人均收入方面的人口加權(quán)差異將會有所改善,。但是,國家內(nèi)部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則構(gòu)成幸福指數(shù)的基礎。
文章稱,,按照與幸福概念相關的標準,報告對156個國家地區(qū)進行了排名——盡管這是難以確定的,。最幸福的人們往往對促進幸福的屬性,,如收入,、長壽和健康生活,、社會支持,、自由,、信任和慷慨等,具有很高評價,。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包容性社會。
文章稱,,收入分配沒有直接在幸福指數(shù)中考慮,,但它通常被用作衡量包容性的替代物,。在經(jīng)濟上成功的歐洲和加拿大,收入差距相對較低,,但亞洲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