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修:不是中國通,但一直在路上
倘若只憑聲音未見其人的話,,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猜到柯修的孟加拉人身份,,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講述著自己在中國生活、學習,、工作的17年,,問其是否已經(jīng)是個“中國通”了,他含蓄地一笑,,“還談不上通,,但是喜歡是肯定的?!?br/>
這份喜歡從他一下午的狀態(tài)中也能看出一二,,在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孟加拉語部與中華出版促進會主辦,中華網(wǎng)承辦的“中孟文學對話”上,,北京大學語言中心“一帶一路”孟加拉語教師柯修忙碌地準備著活動中的各項環(huán)節(jié),,與中國的學界人士比較魯迅和孟加拉民族詩人納茲魯爾·伊斯拉姆的文學創(chuàng)作,同自己的學生用中孟雙語朗誦中國的古詩作品……那份專業(yè)和認真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直到活動散場,,記者才和他有了一次短暫的交流。
活動現(xiàn)場,,魯迅文化基金會學術(shù)部負責人榮挺進(右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孟加拉語譯審石景武(右二)、北京大學語言中心“一帶一路”孟加拉語教師柯修(左二)等專家學者就魯迅和卡齊·納茲魯爾·伊斯拉姆的文學作品各抒己見
對于活動中所提及的兩位重量級作家,,柯修坦言,,兩國讀者對他們的了解其實很受限,其中最大的障礙還是語言,?!昂芏嗝霞永酥览畎住⒍鸥?,但知道魯迅的可能未必多,,而反觀孟加拉文學,,也不只有伊斯拉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人物都沒有被介紹到中國,。”
受限的不僅是文學交流,,兩國民眾對雙方國家的整體印象也有些許滯后,。
柯修笑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其實就會寫中國字,,但只會4個,,“中國制造”,,說完我們都樂了,。緣于當時的中國出口商品援助孟加拉國政策,很多商品都是從中國進口到孟加拉,,柯修在小學課堂上所用的鉛筆,、橡皮、尺子,、書皮……,,都印著這四個端莊的方塊字,??滦薨选爸袊圃臁碑斔囆g(shù)繪畫來模仿,但同身邊的很多人一樣,,他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始終如書皮上所繪“工廠,、煙囪,、蘋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