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中國北方的神秘氧吧,。
這里,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
這里有112萬畝林海,,4.8億棵樹木,排起來可以繞地球12圈,!
你難以想象,,55年前,這里還是黃沙遮日,、遍野荒蕪的寥落之地,。
因為清末的開圍放墾加之山火不斷,昔日康乾盛世水草豐美的皇家獵場從此沙土流失、林木殆盡……
你更難以想象,,新中國成立后,,接連三代人前赴后繼,像"釘子"般扎根在這里,,在短短的55年間,,硬是在荒原沙地上,徒手種出百萬畝森林,!
這片創(chuàng)造傳奇的土地,,名字叫做"塞罕壩"!
300年變遷史背后,,四大真相令人震撼,。
震撼一:沙地邊緣藏著一個夢幻天堂
夏日的塞罕壩,萬物生長,,五彩繽紛,。
每走一步都是一個景,每一個畫面都是一首詩,。
清晨,,可以在七星湖的霧色中,坐等日出東山,;中午,,可以在草原上,漫看云卷云舒,;到了晚上,,走上月亮山,于蔚藍星空里,,靜觀壯闊銀河傾瀉而下,。
塞罕壩是金蓮花的海洋。當(dāng)?shù)赜幸粋€傳說,,金星墜落凡間,,碎了一地,變成了金蓮花……
一日所見所聞,,足令人驚嘆天地之美,,敬畏生態(tài)之靈。
或許,,自然界這樣的美景并不少見,,但是塞罕壩今日的美,卻并非大自然的饋贈,,而是由人工創(chuàng)造,、并交還給大自然的。
從衛(wèi)星地圖看去,塞罕壩的輪廓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雄鷹,。它的身體,,是一片純粹的綠,而它的身后,,卻是一片褐黃色,。
這片褐黃色,就是渾善達克沙地,,是中國的十大沙漠沙地之一,,面積達5.2萬平方千米。它與塞罕壩之間,,隔著一條吐力根河,沿河兩岸,,一邊是荒寂斑駁的沙地,,一邊是生機盎然的林海,對比何其鮮明,!
震撼二:這里凝結(jié)了半個多世紀(jì)三代人的青春年華
300年前的塞罕壩,,水草豐美、林海茫茫,,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清末同治2年起,開圍放墾,,肆意砍伐,,導(dǎo)致沙土流失,森林慘遭破壞,。加上山火不斷,,千里松林蕩然無存。
漫天的黃沙中,,只留下一個王朝落寞的背影,,和一個民族的悲愴與傷痛。
經(jīng)歷過這樣的傷痛,,才更加懂得這抹綠色的珍貴,!
很多塞罕壩人,名字中都帶有"林"字:孫有林,、谷慶林,、于瑞林、李大林……這些人,,年齡平均在50歲左右,。因為他們的父輩就是塞罕壩的第一代務(wù)林人,工作在這里,生活在這里,,孩子誕生在這里,,就指林為名。
1962年,,為了阻止渾善達克沙地南侵,,堵住北京的沙源,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在這荒原禿嶺上,,一下子集結(jié)了全國18個省市127名大中專畢業(yè)生,和200多名當(dāng)?shù)馗刹抗と?。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24歲,。
"當(dāng)年風(fēng)華正茂,獻身塞罕壩上,。此生沒虛度,,青山可標(biāo)榜。"今年76歲的李秀珠,,在1962年塞罕壩林場成立的時候就來到了林場,,2001年退休。老人家親自創(chuàng)作了這首《重陽賦》,,獻給自己奮斗了一生的塞罕壩,。
1939年出生的任仲元,在林場干了整整40年,。他成功改造了蘇聯(lián)進口來的植苗機,,是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權(quán)威?;貞浲滤匀怀錆M了英雄氣概,,"那時候真的有種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舍我其誰的感覺,!"
劉軍是塞罕壩的第二代,,他和妻子齊淑艷都是林場的防火瞭望員,在望海樓已經(jīng)孤獨守望了11年,。55年來,,塞罕壩共有近20對像他倆這樣的夫妻瞭望員。
"80后"于士濤畢業(yè)于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05年到塞罕壩工作,,他和妻子都是新一代務(wù)林人。于士濤忙于照顧苗圃里的小樹苗,,常?;夭涣思?。有一次進門,兩歲的孩子還把他當(dāng)做陌生人往外趕……
同為新一代務(wù)林人的于雷說:"塞罕壩人就是有一種樹的精神,,一代呵護著下一代,。"
震撼三:在"青石板"上栽出7.5萬畝樹林
荒原覆綠,林海歸來,!經(jīng)過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已經(jīng)高達80%。然而,,塞罕壩人并沒有就此滿足,、就此停歇。從2012年以來的這5年,,塞罕壩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攻堅造林——在僅剩的一些石質(zhì)陽坡,,見縫插綠!
不到塞罕壩,,體會不到在荒漠沙地上種樹,,是怎樣的一種挑戰(zhàn)和艱苦。
一眼望去,,到處都是綠色的塞罕壩,如果仔細觀察,,就能看出地表生態(tài)的脆弱,。茂密的植被下面,土層最薄的地方,,只有4厘米左右,,下面就是砂石。
石質(zhì)陽坡造林,,好比在青石板上栽樹,,一鍬下去都是石頭,還蓄不了水,,而且坡度太大,,最陡的地方達到了46度,機械完全上不去,。只能依靠人工或者騾子,,背著苗子上山栽樹。有一次,,連騾子都站不住,,滾下山坡,摔死了兩頭,。
1995年參加工作的李永東,,現(xiàn)在是塞罕壩林場林業(yè)科負(fù)責(zé)人,,他帶領(lǐng)團隊一起進行技術(shù)攻關(guān),通過多次實驗,,選擇了樟子松作為樹種,。
然后就是在青石板上整地。在這些坡地挖個大坑,,把里面的石頭全部刨出來,。
沒有土,就到外面運土,,把土回填到這些坑里,。
為了解決蓄不了水的問題,大家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坑里鋪上薄膜,,留一個洞。這樣雨水就能灌進薄膜,,把水保住了……
造林難,,一代更比一代難!面對一塊又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這5年來,,塞罕壩人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攻堅造林7.5萬畝,。僅剩的1.4萬畝造林空間,,也將在2018年全面覆綠。
震撼四: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在塞罕壩,,不時能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biāo)語,。對于這里的人來說,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2016年,,塞罕壩接待游客5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4400萬元,。但旅游收入只是塞罕壩金山銀山的一小部分,。塞罕壩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dāng)量的碳匯項目,如果全部實現(xiàn)上市交易,,預(yù)計收入超億元,。在北京環(huán)境交易所,第一批次18.3萬噸減排量的造林碳匯已經(jīng)開始運營,。再加上苗木種植,,到手工藝品開發(fā),塞罕壩每年可實現(xiàn)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但塞罕壩的金山銀山遠遠不是這些所能衡量的?,F(xiàn)有112萬畝森林,,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199萬多人呼吸一年,。每年,,塞罕壩還為京津地區(qū)涵養(yǎng)、凈化水質(zhì)1.37億立方米,。
中國林科院評估顯示,,塞罕壩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每年提供超過120億元的生態(tài)服務(wù)價值,。
塞罕壩的生態(tài)治理也已經(jīng)呈現(xiàn)連帶效應(yīng),,在圍場御道口、承德豐寧千松坪,、張家口塞北林場,,一道長長的綠色屏障已經(jīng)拔地而起,有效阻止了渾善達克沙地的南侵,。
55年,,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曾經(jīng)的荒漠已經(jīng)變回了綠洲,。
塞罕壩人說,,他們補上了歷史的欠賬,沒給子孫后代留下災(zāi)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