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小明的文藝茶座】改革開放40周年的中國服飾:文化自信,服裝先行
“山清水秀風光好,,國泰民安氣象新”,,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服裝作為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如何從一個重要側面,折射出時代風貌與時代精神,?記者日前就有關問題,,采訪了設計文化學者、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兼策劃總監(jiān)曾輝,。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兼策劃總監(jiān)曾輝
光明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穿衣習慣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能否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和描述,?
曾輝: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要,,服裝是社會文明的晴雨表,。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隨著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服裝的功能逐漸從早期的御寒、遮羞,,演變成為人們精神的一種形象的載體,,成為一個時代重要的美學象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服飾文化的變遷,,可謂時代風貌的生動反映:欣欣向榮、豐富多彩,。盡管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趨勢或潮流,,但一以貫之的是,,人們用服裝來體現(xiàn)精神狀態(tài)、表達美學主張的愿望,。如果要用關鍵詞來概括這種特征,,那我認為,是蛻變和迭代。所謂蛻變和迭代,,是指像蟬蛻殼變一樣推陳出新,、煥然一新,像潮汐景觀一樣有漲有落,、循環(huán)往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喇叭褲在歐美成為一種時尚,。70年代末,,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渠道越來越多,,通過圖書,、廣播、影視等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服飾文化,。喇叭褲在中國風靡一時,,與之配套的還有太陽鏡、緊身衣等,。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經濟快速增長,,文化持續(xù)繁榮,。中國服飾文化,包括制造業(yè)體系更加發(fā)達,,很好地滿足了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著裝需要。潮流稍縱即逝,,風格千變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