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既來源于豐富生動的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又體現(xiàn)在一幕幕治國理政的實踐當中,。比如,,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截至黨的十九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了38次會議,,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到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有的在實踐中已經讓人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它的好處。
天津濱海新區(qū)曾有18個部門,、近600人從事行政審批,。2014年,政府把有審批職能的機構集中起來成立一個審批局,從事審批工作的只有100多人,,行政審批的公章從109枚減到1枚,。印章“瘦身”的背后是權力的艱難劃轉與割讓,卻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有個叫郭蘭勝的年輕人,,2008年曾注冊過一個餐飲公司,因不堪忍受艱難煩瑣的審批過程,,專門找了一家代辦公司,,前后用了20多天時間,還花掉六七千塊錢,。2014年9月11日,,他來到新成立的審批局,再次注冊公司,,一天就辦完了所有相關審批手續(xù),。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誰也離不開誰,。有人說,法律是人類最大的發(fā)明,。別的發(fā)明使人類學會了如何駕馭自然,,而法律使人類學會了如何駕馭自己。在新時代開啟的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上,,我們看到,,一批法律出臺、修改,,適應了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回應了人民群眾重大關切:刑事訴訟法修訂,健全刑事訴訟與監(jiān)察的銜接機制,,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完善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增加速裁程序;英雄烈士保護法出臺,,使“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wèi)英雄,、關愛英雄”成為社會共識,;土壤污染防治法填補相關法律空白,保障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次修改,,讓人們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減稅的紅利,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