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幸福
“看著國家一天天強大起來,,沒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事情”
張富清現(xiàn)在的家,住在來鳳縣鳳翔大道的老建行小區(qū),。這是他調任建行副行長后,,單位分的房子。
鳳翔大道是老城的主干道,,老建行小區(qū)在過去也算得上是黃金地段,。時過境遷,鳳翔大道已翻修多次,,街邊的商鋪也跟著發(fā)展的節(jié)奏不斷更換著時髦的裝潢,,唯獨張富清住的小區(qū)還保持著上世紀修建時的模樣,。走過小區(qū)的通道,,好像是穿越了一條時間走廊,時光一下子被拉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
△張富清老兩口仍住在老建行小區(qū)。
1979年,,改革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我國開始試行基本建設投資由財政無償撥款改為通過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貸款方式供應的制度,并首先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個省市及紡織、輕工,、旅游等行業(yè)試點,。1980年,國家又擴大“撥改貸”范圍,。來鳳縣田壩煤礦作為一家國有小型煤礦,,是當時來鳳縣建行最大的貸款戶。
張富清作為副行長,,只要沒事就到煤礦去,。“今年的銷路怎么拓展,,有什么地方需要資金扶持,,工人們的安全還有什么問題”,,都成了張富清掛在心上的事兒。每次從煤礦回來,,妻子孫玉蘭總忍不住“埋怨”:“又去鉆礦,,早上穿得干干凈凈的襯衣,又是一身煤灰,?!?/p>
一來二去,時間長了,,煤礦上不少工人都誤以為張富清是礦上的領導,。
有同事關心張富清:“您這么一趟一趟地折騰,不嫌累嗎,?都年關了,,還住在廠子里,那條件多苦??!”
張富清笑笑說:“這有啥苦的,比這苦的事兒多著哩,!”
臨近年關,,張富清干脆背上鋪蓋卷住在礦上?!澳懿荒馨磿r還款,?來年還需要哪些資金支持?”,,張富清覺得只有自己真的懂了,,真的了解了企業(yè)情況,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呆賬,、壞賬,。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涌動,,大江南北都在發(fā)生巨變,。許多人的目光都緊盯著一個字——錢。
張富清管著錢,、守著錢,,每一個簽字的背后都是數(shù)目不小的資金流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富清從沒有把一分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如今,他們的生活在外人看來很清貧??蓮埜磺逵X得很滿足,。當年住進建行小區(qū)這兩室一廳的房子,他覺得“很好了”,。
白駒過隙,,40年過去了。當年“熱門”的建行小區(qū)已經變成現(xiàn)在的“老”建行小區(qū),。小區(qū)里的人,,也已經陸陸續(xù)續(xù)搬走,和這座“老”小區(qū)作伴的,,也只剩下張富清一戶“老人”,。
△張富清老兩口居住的老式居民樓。孫偉帥攝
仔細打量這座極具年代感的5層居民樓會發(fā)現(xiàn),,只有張富清一家,,直到今天還用著樓房建設時的木質窗戶。
走進張富清家中,,好像走進了歷史年代劇的片場,,那些曾經時髦的裝潢和家具讓人有一種穿越感。腰墻上,,淡黃色的油漆已經斑駁脫落,;水磨石的地面,也已經被磕出不少小坑,;那時候流行的沙發(fā),、衣柜,,現(xiàn)在都已被時光染色,;廚房的陳設也極為簡單,厚實的鐵鍋架在簡易的煤氣灶上,,窗戶一開就是天然的“抽油煙機”,。
兩把被磨得發(fā)黑發(fā)亮的竹椅,和一張矮小的方桌,,承載了張富清老兩口幾十年的粗茶淡飯,,也承載了一家人幾十年的脈脈溫情。
△張富清家廚房中的小椅子和矮方桌,。孫偉帥攝